厦门9个市场的基本情况
1920年,厦门市政改革逐渐开始。根据当年的规划,厦门的老城区中将建设9个市场。当时市场建设的原则,一是依据市内人口分布和生活特点,合理布局;二是“适合卫生为重心”;三是“场内经营,分类雁序(整齐有序)”;四是“场道四达贯联,俾市民适于购买”。1928年7月,位于中华路古城路口(今中山路古城东路路口)的“第一市场”最先建成。根据1931年出版的《厦门指南》介绍,到1931年止,分别有“第一市场”(今中山路古城东路路口)、美仁宫“第二市场”(今溪岸路厦禾路美仁宫大厦一带)、厦门港“第三市场”(今厦门港碧山路鹭江海景花园一带)、浮屿角“第四市场”(今思明北路源通中心南面)、瓮菜河“第五市场”(今思明南路和妙香路一带)共5个市场建成。另外,根据1932年《厦门工商业大观》的介绍,鱼仔市“第六市场”(今泰山路与中山路与水仙路钓仔路交会处)、青龙宫“第七市场”(今大同路和思明东路之间)、鹭江道首叚“第八市场”(今开元路开平路和营平路交会处)、惠灵宫“第九市场”(今定安路思明南路“老虎城海鲜美食街”)等4个市场,于1932年底之前完工。
厦门旧城区共建成9个市场。根据来自《厦门市志》一书中的统计,共计470间房屋,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至于市场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民营公司。9个市场的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整个旧城区。有所不同的是,除了第二市场和第三市场,其他7个市场的距离较近。其中,第二市场在公园东路附近,较靠近厦门的中山公园。据《厦门市志》记载,中山公园于1931年建成,当时为了修建公园,对当地245户居民进行拆迁安置,在公园附近建造了规划良好、布局合理的百家村,其也成为当时厦门的“模范村”。因此推测,第二市场的建设主要为了服务于公园附近居民的生活需要。而第三市场较靠近思明南路的末端,未找到关于第三市场选址的相关材料。只能通过思明南路作为当时改革中最南段道路,推测第三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旧城中最南端的居民。
根据人每次步行适合的活动半径400~500米和商业街长度一般以600~1 000米左右为宜,以9个市场分别作为9个圆的中心,分别取500米和1 000米作为每个市场的服务半径得出分布图(见图1、图2)。图1中厦门旧城区中分别有上下两块地块没有被覆盖,而根据厦门地势地图可知,那两块区域为地势较高的地方,推断出人行和车行较不方便,居住人口较少。从图2则可得知市场以1 000米作为服务半径,刚好覆盖厦门整个旧城区。由此可见,当时的市场分配和城市空间形态结合较紧密,规划较合理。
图1 厦门9个市场以500米为服务半径的分布
图2 厦门9个市场以1 000米为服务半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