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实施概况(起始、成效与相应问题)
1995年,我国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之当时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为了响应政策号召还是为了加快城市人口集聚、规模扩张,大学城建设都显得非常积极。而大学后勤作为高校内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调控的重要资源,是大学城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新校区抱团(集聚)发展、师生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一校一户办后勤,校后勤办社会”的“小而全”“大而全”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过于封闭,并没有分享到集聚效应红利,反而由于后勤服务的大规模建设、运维成本过高给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增加负担。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成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可靠方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剥离高校的后勤服务,使高校可以集中力量加大办学投入,增强办学活力。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实施过程中,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食堂、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同时也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以日照大学城为例,采用“政府主导、园区主办、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服务学校、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模式,进入高校学生生活区,一律由大学城统一组织、社会各方投资建设,不用学校和政府投资。目前,已建成学生生活区4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4万余人,为高校节省投资4亿多元。在征用农民土地时,实行“村民公决、集体建设、统一管理、每年分红”的办法,开发性安置失地农民,组织被占地村集体利用征地安置补助费建设学生公寓,围绕高校后勤发展服务业,有效解决了土地征用后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目前,已有7个村用征地安置补助费建设了高校学生生活区20多栋公寓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城镇化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集中布局的日照大学城学生生活区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建设主要为学生日常生活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虽然增加了区域活力和人气,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组织、学生安全、设施老旧等方面的问题,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现在已慢慢成为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区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