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滨水区发展规律研究

3.1 滨水区发展规律研究

河流和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变迁发展,滨水区的功能与形态亦会随之而变,往往在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平衡转换。笔者通过分析成都从秦汉建城以来城市与水的演变关系,总结出城市与水关系的3大特征和水系功能的4个阶段(见图1)。

(1)因水而生,以水定城。

成都“两江环抱”的形态格局是成都城址千年不变的重要因素,两江为城市发展奠定优良生态基础和便利交通条件,发挥防洪排涝、抵御入侵等功能。城市发展亦沿“水来”的西方和“水去”的南方和东方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城市与水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城市发展格局。

(2)因水而兴,凭水兴业。

唐朝时期,成都和扬州依托水路运输频繁交换物资,有“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安史之乱后,成都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业城市,造就“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华胜景。滨水区域因形成诸如织锦、造纸、酿酒等享誉全国的产业而成为成都最繁华热闹的地带,形成了城市特色功能。

(3)因水而荣,亲水宜居。

自唐宋以来,滨水区一直是成都人最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例如,两宋时期的浣花大游江是成都开年以来规模最大、气氛最热闹的节日;唐朝万里桥一带的集市是人们聚集闲聊、交易聚餐的首选场所;唐末蜀王宫苑区内的摩诃池是成都著名的泛舟游览、宴饮之地。城市因水而聚集人气,因水而孕育文化盛景。

滨水地区功能呈现出4个阶段,分别是:古蜀时期,水系是城邑建设防洪避灾的天然屏障;秦汉时期,水系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和航运商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隋唐至明清时期,滨水区成为城市最繁华的地带,衍生出诸多公共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滨水区域因其重要地位而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先行区域,河道的交通、排洪、防御功能被大大弱化。

图1 成都水系演变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