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城市修补
4.2.1 村庄整治
规划对黄河故道沿线目光所及的村庄进行整治,重点整治村庄9处,分别是六堡村、水口村、店西村、西小庄村、下洪村、王皮楼村、崔贺庄村、大白村、观音阁村。沿线村庄多数房屋破败,建筑立面色彩不统一,根据《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标准》的“六整治、六提升”要求——“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环境管理水平”,本次规划重点针对“提升”中的“建筑风貌特色化”,包括破损建筑修缮、脏污建筑清洁、立面粉刷、屋面修补等。其他具体整治方案,需单独规划、另行委托。
9处村庄中,其中2处村庄(西小庄村、崔贺庄村)已按照“农家乐”型村庄进行整治,4处村庄(店西村、下洪村、王皮楼村、大白村)具备“农家乐”型村庄的优势条件。规划建议这6处村庄按照吕梁风景区倪园村的村庄整治规划标准打造,重塑村庄肌理,营造公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体现地域特色。
4.2.2 鱼塘整治
沿线29处鱼塘分布在邓楼区、水口区和下洪区。一部分鱼塘有积淤情况,周边环境整体不佳;一部分鱼塘存在护堤侵占路基现象。规划取消3处鱼塘,结合风景路进行填埋,恢复农业生产;整治26处鱼塘,鱼塘沿口与路基基线退让一定安全距离;采用当地石材砌筑鱼塘护堤,不宜采用水泥硬质护堤;鱼塘清淤,改善水质环境;管理用房立面整治,拆除部分围网。
4.2.3 桥梁改造
黄河故道示范段沿线分布有13座桥及温庄闸。现状桥体结构为板桥,是服务于黄河故道两侧村庄的“农桥”。其中,有5座桥已经出现部分桥面坍塌或剥落的现象;其余8座桥外观影响沿线景观,需要对桥体进行加固和桥面美化,建设成为景观桥。拆除重建的桥梁和需要改造的桥梁,桥宽度应与道路红线保持一致,一般不低于8米,桥梁的跨度依据黄河故道河道宽度设计,桥梁的孔径大小需要满足泄洪要求,按照百年一遇洪水频率来设计,平水位时可满足通行1.5米高度的小游船;需要桥体美化的桥梁,建议对桥体两侧进行粉刷、对护栏进行美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2.4 其他建(构)筑物整治
规划对黄河故道沿线目光所及的“农家乐”、生态园进行整治,重点整治“农家乐”、生态园共6处,集中在铜山区张集镇:拆除沿线影响风貌的“农家乐”建(构)筑物,针对建筑风貌、围墙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措施包括建筑立面粉刷、屋面修补、围墙更换为透景围墙等。
4.2.5 慢行与服务设施规划
(1)综合服务设施规划。
沿线设置4个综合服务点,结合3个重要景观节点(渔歌唱晚、映日荷塘、红榴白村)和下洪水库规划,为沿线驻足停留的旅客提供停车、休憩,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沿线设置4个服务型村庄(下洪村、崔贺庄、大白村、观阁村);沿线规划3处“农家乐”休闲村庄(店西村、崔贺村、大白村)。利用区位的优势条件,结合村庄整治建设为“农家乐”村庄,并配套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停车、零售、餐饮、休息等。
(2)慢行系统规划。
在重要景观节点处设置人行步道,增加趣味性和乡野体验感。步道宽度为1.5米。远期规划自行车道,依据《古黄河江苏段沿线风景路规划》,沿黄河故道北岸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独立型自行车道,沿南侧重要景观节点建设环形游览型自行车道。车道宽度为3~5米。全线规划自行车道全长32千米,其中黄河北岸沿线自行车道约19千米,围绕景观节点布置的自行车道约13千米,沿线设置7处自行车租赁点,每个自行车租赁点之间不超过5千米。远期规划店西村至崔贺庄水上游览线路,长约13千米,游船停靠点设置在黄河北岸,沿线设置3处游船停靠点(见图4)。
图4 慢行与服务设施规划图
(3)交通设施规划。
沿线共设置6处专用停车场,每处可提供50~100个停车位。其他可结合“农家乐”村庄、综合服务点、有条件的道路临时停车。路边临时停车及停车场地的建设不得影响风景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主要结合重要景观节点布置,停车场的设置为短暂驻足游览停靠和衔接自行车游览提供服务,自行车租赁点与停车场充分对接,同时按照骑行半小时即可休息的原则进行设置。
(4)交通管制要求。
风景路沿线规划为农业产业和休闲旅游业,在市郊的交通系统中应定义为乡野景观路,对全线道路应实行交通管制,全线限速60千米/时,并禁止大货车行驶。全线重要路口应设红绿灯,保留现状3处信号灯,新增4处信号灯,主要设置在黄河路与沿线村庄的交叉口。全线的交通标示应设置明确,并实行道路亮化工程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