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轨道线网形式分析

4.2 轨道线网形式分析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轨道线网布局必须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而反过来,城市空间布局需要与轨道线网相结合,发挥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作用。轨道交通线网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放射形、网格形、环加放射形3种。

放射形的轨道线网是由若干条直线组成,由中心向外辐射,如中国台北的轨道线网(见图8)。其优点是中心区域可达性好,换乘方便,缺点是每次换乘都要经过市中心,加大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同时增加了出行时耗。

图8 放射形的轨道线网(中国台北)

网格形的轨道线网是由若干条纵横线构成的,类似于棋盘形状,如墨西哥城的轨道线网(见图9)。其优点是布局均匀,连通性好;缺点是对角线出行耗时长,平行线间换乘复杂。

图9 网格形的轨道线网(墨西哥城)

环加放射形轨道网是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组成的,环线弥补放射性线网的不足,同时兼顾了外围与城市中心的联系,如莫斯科的轨道网络(见图10)。

图10 环加放射形的轨道网络(莫斯科)

综合分析上述轨道线网的优缺点,环加放射形轨道网更加适合日照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按照日照市总体规划,日照将建设形成“双城、双区、多组团”的多中心轴线城市,环加放射形轨道网可以实现组团之间、“双城”“双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减少换乘次数,提高运行效率。同时,环加放射形轨道网可以避免城市单中心造成的人口密度过大问题,能够加快城市向外拓展延伸,稳定轴向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

根据以上分析,日照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如下。

(1)结合城市结构布局与交通量预测,构建日照市轨道主轴,符合日照市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日照市“双城、双区、多组团”的城市发展特点是沿南北方向轴向发展。因此,“双城”“双区”之间需要交通联系(见图11)。

图11 日照市城市结构布局

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了252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0%,城镇人口202万。其中,主城区人口为127万,岚山区人口为43万,主城区与岚山区之间主要客流走廊高峰时段平均单向客流强度在2万~3万人次/时之间,局部超过3万人次/时。因此,需要在主城区和岚山区之间构建一条轨道主轴,覆盖“双城、双区、多组团”,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一致。

(2)在主城区设置轻轨环线,外围增加放射线。

主城区的空间结构可以总结为“三轴双核”,分别为平行于沈海高速公路的西轴、南轴串联空港—奎山客运枢纽—上海路的南轴、串联老城区与新市区的海曲路中轴。“双核”是指老城区发展核心与新市区发展核心。因此,在布局轻轨线网,需要考虑“三轴双核”,同时要兼顾分布在各个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与重要空间节点,在主城区设置环线最为合适。

同时,需要在环线外增设放射线,增加轨道线网辐射能力,向北增加射线,接轨青岛R3线,借此加快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向西增加射线,连接日照机场及空港产业园,服务机场出行需求(见图12)。

图12 主城区轨道线网示意

(3)在岚山区东西向,预留临日轨道衔接通道。

按照《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构建“两圈四区、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4个都市区。随着临日都市圈的不断推进,两地交流日益频繁,而临沂也成了岚山城区的重要腹地。

岚山区呈现东西向轴线发展,贯穿岚山区东西向的岚山路—圣岚路发展轴两侧用地较为成熟,这条主轴连接了岚山区重要的服务中心及空间节点,因此岚山区的轨道线路可以沿此轴东西布线,东延伸至岚山港,往西预留接轨临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