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知音号”规划设计的创新与探索
3.3.1 以码头和游轮为载体,打造成全国首个漂移式多维体验剧院与活态城市博物馆
武汉傍水而生,是一座凝聚江河记忆的城市,水和船是最初的生长记忆。“知音号”借船、借景、借江水,将行动、人情、面貌都联系起来,以码头和游轮为载体,实现戏剧舞台漂移、观演关系漂移,实现水、陆、空全方位多维覆盖,是全国首个漂移式多维体验剧院。
武汉是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与大上海齐名。“知音号”的装修设计和灯光、桌椅等物件,以及游轮上提供的咖啡和简餐均采用古法制作,营造出20世纪20~30年代长江上游轮的真实场景,让游客真切体会到百年前的武汉风情。“知音号”可谓是这段历史最具年代感的“解说员”和活态城市博物馆。
3.3.2 创新性采用“主题-‘文化+’”发展模式
传统剧院(场)为两类消费者提供服务:专业剧团和大众消费者。剧院(场)需要同时从两个角度提升服务水平:专业剧团注重品质、差异化;而大众消费者注重规范化和一致性,两者存在需求差异。“知音号”创新性地采用主题式发展模式,以游轮和码头为载体,把剧团和大众消费者极好地融合,破解了这一矛盾。
“知音号”除具备剧院(场)演艺功能外,还将延伸发展亲水休闲平台、长江上最具特色的社交新空间。规划把“知音号”建成武汉“文化+”模式的样板,推出长江盛会、知音婚典、武汉/长江旅游线等系列公共休闲产品。
长江盛会:以五福码头及“知音号”为平台,推出具有20世纪20~30年代的融入式主题盛会、新品发布会、艺术品拍卖会、艺术品展销会、感恩答谢会等。
知音婚典:依托五福码头、“知音号”游轮的复古特色,打造具有复古风的婚纱摄影基地和婚礼仪式的场地。
武汉/长江旅游线:串联黄鹤楼、古琴台、“知音号”、江汉路步行街等景点,形成武汉城市印象观光的精品线路。同时,依托“知音号”可移动的优势,逐步在长江沿岸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推行“知音号”巡游展,唤醒年代文化共识,形成长江经济带上的旅游精品。
3.3.2 创新性地开发多功能空间,颠覆传统剧院(场)演绎理念
目前,城市剧院(场)所面临的困境是因为空间开发或产品策划的单一性造成的。“知音号”创新性地把剧院(场)开发成集剧院(场)、博物馆、亲水休闲、社交平台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规避了传统剧院的出租运营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知音号”规划设计的创新与探索还在于它颠覆传统剧院(场)演绎理念,包括打破观众与演员的传统观演关系、引入舞台真实体验模式、创新剧版形式等。
观众即演员。与传统戏剧表现方式不同,“知音号”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第四堵墙”概念,不分观众区和表演区,观众并不是旁观者,可以打破表演约束,在剧场里自由穿梭,同时角色、身份也随之变换,颠覆既有剧场理念和戏剧思维,形成崭新的观演多重交互关系。
真实体验。大多数舞台剧场是假设的,而“知音号”所有故事是发生在一艘真实的20世纪20~30年代风格的蒸汽轮船上,无论是外观、内部空间装修,还是服装、道具,“知音号”都极力复原那个年代的状态。故事是虚构的,但过程确是真实的,观众所观看、所体验的,不仅是戏剧的碎片,更是人生的碎片。
“一剧多版”。“一剧”是指“知音号”正剧,“多版”是指基于互联网的云端剧场、青少年戏剧实验剧场、迷你版“知音号”等。“知音号”破解了剧院(场)演艺本地化和邻里化的难题,借助“主客共享”的知音理念,整合互联网及传统媒体,打造全国独有的“一剧多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