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

5.2 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

5.2.1 活化利用——多样化利用物质遗产,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

(1)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利用。

在修缮修复的基础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人文、建筑形式、周边功能和产权归属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综合考虑建筑荷载、使用安全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确定各物质文化遗产最适合的业态引导方向。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

依托物质载体,将无形的活态文化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利用是公认的有效方式。双东片区包含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看、听、触、尝、闻5种基本感受通道,注重非遗利用的完整性、真实性,游客的参与性以及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深度性,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文化认知。

同时,结合片区旅游线路,根据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适宜性布局。东关主街适当布置三和四美、谢馥春、大麒麟阁、绿杨春茶社等传统老字号,街巷内部可发展手工工作室、戏曲文化展示馆以及各类民居博物馆,利用民俗客栈的形式让游客体验扬州传统生活。

5.2.2 守住底线,适应当下——整体风貌的精准保护,鼓励新元素进入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涉及一系列的地块控制指标,本文建议应有的放矢,尝试提出针对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应采取“细化”与“放宽”两种不同措施,从而使控制内容更加具体化,鼓励新建筑的介入、促进风貌的有序更替,并对现行技术规范进行调整和补充。

细化量化控制性指标,落实整体风貌的精准保护。增补、细化对街区物质空间形态具有决定意义的控制要素,提取街区历史风貌符号,确保建筑组合形式、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环境相协调。

放宽部分引导性内容,实现新元素在街区的延续。对街区内改造地块和开发性地块的引导性内容适当放松,在建筑造型上不一味仿古,将传统风格与现代特征结合起来,并运用现代手法、现代建筑材质表达传统意蕴,既实现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又适应现代城市功能需求,将新元素注入历史街区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