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少城文创空间案例剖析

3 成都少城文创空间案例剖析

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结构长期维持空间虹吸向外摊大饼的模式,长期的单中心模式使老城负担严重,旧城土地开发压力大。随着天府新区双中心的建设和新商业空间的替代,老化的老城区商住空间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和更新。近年来,成都老城区不乏老街区更新改造并成功商业化的案例,但大面积的居住空间问题还有待改善。少城便是旧城的老旧住宅片区之一。此地原是清朝驻扎八旗子弟的老城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位于这里的宽窄巷子改造开发使这两条街成为老成都生活的代表,但少城的更多部分随着早期的旧城改造转变为毫无特色的封闭式住宅小区,只剩下旧时的路名。

颇有意思的是,随着宽窄巷子的再开发,其景区效应也突破三条巷子的范围,外溢到附近少城的普通街道。街道两边的店面被加以精心改造,成为具有文化创意氛围的餐饮、酒店等空间。文艺青年的新鲜创意空间和老成都传统的街头公共空间有机契合,成为文创产业的土壤。

离宽窄巷子不远的奎星楼街、小通巷逐渐有一些文化创意公司入驻。2014年,一些艺术家发起改造了位于奎星楼街的一处老房子,成立了明堂创意产业区,并于当年10月举办了“成都创意周”的一些活动,至此文创产业在社区生根发芽。明堂创意工作区由一所废弃的老房子改造成为咖啡馆、红酒庄、工作室等空间的集合。2015年5月,青羊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明堂创意产业孵化园,在此将由政府支持孵化上百支创意团队,吸引国内外许多影像、绘画、音乐、木艺等方面的青年设计师。明堂创意产业孵化园正式成为旧城区结合文创空间改造的样本。这是由政府支持、艺术家发起、政府与民间团体共同投资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

在奎星楼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旅舍、精品餐厅、体验型酒店、文化办公、甜品店、展示馆、特色餐饮、图书消费等业态混合在居民区当中的复合型的生活空间,构建了空间混合使用的文化社区。随着宽窄巷子景区旅游产业外延和平台的提供,城市空间又有了新的混合。创意产业融入社区,与社区共生;社区和生活性的公共空间、地方文化为创意产业提供素材。少城为居民和文创工作者建立了新的想象空间,将成都街头再平凡不过的吃喝生活与文化创意融合。社区空间凝聚了城市魅力,塑造了城市记忆,活化城市的创新能力,成为对创意城市新的阐释(见图1)。

图1 奎星楼街创意街区未来改造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