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5.1 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5.1.1 构建游客满意和居民幸福的“商业—居住”空间平衡模式

具体采用“串糖葫芦”的方式,以街为轴、网状发展,盘活历史资源,构建文化底蕴深厚、服务配套完善的网状旅游空间;集聚核心、点轴互承,打造多个节点,形成“起—承—转—合”序列布局;有机聚合、空间互动,营造多样的街区氛围(见图3、图4)。

图3 功能结构构思

图4 功能结构示意图

5.1.2 秉承“粗分类,混合发展”的用地布局原则

用地布局引导围绕街区发展进行调整,避免分类过于细致而制约混合功能的实施和混合业态的发展,以满足游客、本区居民的多样活动和多元需求为基础;根据用地特征,街区内分为旅游空间、混合空间、居住空间和城市功能空间。

(1)旅游空间主要为游客服务,位于旅游线路两侧,构建集主题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历史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老扬州文化体验区。

(2)混合空间是旅游与居住空间之间的混合地带。在旅游主线东关街两侧,现状多为住宅,规划引导居民住宅商业化使用,可建设为民居客栈、大师工作室等,对用地功能不作严格控制。

(3)居住空间位于街区内部,形成6个居住板块。

(4)城市功能空间沿街区外围道路布置,现状已建成,主要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用地以及为城市服务的商业用地。

5.1.3 片区旅游空间调整——多业态融合的旅游空间发展

通过分析地区在扬州市旅游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与其他旅游区的关系及衔接,确定旅游主题定位;根据游客需求及街区资源特点,确定功能优化调整方向,明确各类功能设施的空间布局以及重要项目、设施的布局意向;并对未来街区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1)主题定位。

以扬州古城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为载体,以盐商文化、园林文化为核心,以精致休闲、文化休闲为理念,展现“最扬州·扬州醉”,构筑扬州传统休闲生活体验地。

(2)空间布局。

在“控制低端、引导高端”的同时,尊重市场的选择,通过政府可控的手段和方式,形成“一主五副”的空间布局(见图5)。

①“一主”——东关街。

②“五副”——东圈门、花局里、小草巷北延、观巷、马坊巷。

图5 旅游空间布局示意图

(3)功能业态与空间融合研究。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旅游产业链广度和深度,增加游客在街区的驻留时间,未来重点提升发展主题体验活动、民居客栈以及特色餐饮等功能。通过6条不同的主题街巷来衔接东关街的商业业态,将地方文化、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特色发展。

5.1.4 居住空间布局优化

一是构建公共活动空间系统,优化居民环境品质,按照“就近、小空间、多而散”的布局原则,塑造12处“口袋公园”;开放个园、琼花观、街南书屋(华氏园部分)、汪氏小苑、神在堂等旅游景点作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补充。二是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空间品质,通过盘活社区内部空关、闲置的存量公房资源,改造利用为社区服务用房;适当增加生活型商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