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改造途径

3.2 改造途径

3.2.1 恢复更新,疏通结构

寻找开发建设和历史保护的契合点,以保护为前提,传承特色文脉,更新建筑风貌;以开发为手段,疏通结构功能,注入商业活力,为市民打造有特色、有历史、有根基、有源头的高品质历史街区。具体策略如下。

(1)集中历史保护区。

将项目区内分散于各处的历史名人故居和文保单位进行系统梳理。梳理后的建筑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类建筑,另一类是商业类建筑。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质量以及不同风貌的古建类型,对其进行分级修缮和保护,赋予全新功能;通过交通规划将点状空间进行线状串联,从而形成面状街区,集中凸显历史保护区特征,将历史街区影响力最大化。

(2)更新城市开发区。

通过拆除破损建筑、梳理闲置空地、实现功能置换等途径,挖掘用地开发空间,实现二次开发利用。通过梳理,主要对项目区内的两种功能类型用地进行更新开发。居住类建筑:通过增加部分居住面积,还迁规划区内的原有居民,并提升其居住品质,对部分住宅进行商业销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项目开发资金收支平衡的目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建筑:在原有学校基地的基础上,适度扩张学校面积范围,丰富幼儿园和小学的配套功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基本需求。在居住区相对集中的东北端规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梳理道路,一方面提高街区与对外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疏通街巷内部交通,优化空间结构,进而提升街区活力(见图3)。

图3 交通规划图

3.2.2 分类保护,重现历史

根据保护价值及保护重要性对项目改造区内的现状建筑进行等级分类,按照级别高低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普通民居;根据建筑所在位置进行分类,分为保护区内建筑和开发区内建筑。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保护,最终达到重现街区历史的目的。通过归纳,莲街桥留存有唐宋时期的“一塔两寺”(天封塔、观宗讲寺、延庆寺)宗教文化遗存,同时拥有大量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的街巷。据考证,宋代皇帝赵昀曾就学于日湖;著名学者胡三省寓居袁家30年,注释《资治通鉴》并窖藏于袁家。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在莲街桥得以记载,昔日的辉煌奠定了莲街桥今日的契机。

结合实体空间和历史文化两个维度的现状情况,提出莲街桥具体的改造措施。

(1)传承优化:对结构形式完好但建筑风格凌乱的建筑,采用立面改造方式。增加青瓦屋面或挑檐,去除面砖,局部增加带有传统建筑符号的木构架,营造丰富统一的传统风貌氛围。

(2)修缮改造:对结构严重破损的建筑,采取修缮改造的模式。去除已丧失打造基础的残缺实体,局部修缮较为重要的街区节点。针对房屋密度高、空间压抑的区域进行空间疏通,同时增加开敞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观景长廊、陈列廊等,使历史与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激发街区活力。

(3)恢复重建:对文物保护价值高、在街区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寺庙进行恢复重建,使其成为历史街区标志性建筑物,成为整个历史街区的控制点。

(4)拆除补建:对原有条件恶劣和风格不协调的构筑物进行拆除,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小体量建筑进行构件编号、异地重建(见图4)。

图4 建筑保护对比图

3.2.3 景观提升,打造特色

历史街区的改造,不能一味地修复和重建当下遗留的建筑,应该从周边环境出发,提升景观品质,恢复历史记忆,打造特色街区。

追根溯源,莲街桥命名的来源是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采莲桥,当时的采莲桥位于现在的解放路和莲街桥连接处,《鄞县通志》中记载:“此处有古塔倒影、荷叶田田的婆娑美景,从众多街巷中都能观赏到采莲桥和塔影。”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刻意疏导景观轴线和空间结构,强化天际线,突出塔和桥在整个街区中的景观地位,营造“塔影巷、莲香巷”的诗意和韵味,恢复昔日采莲桥恬静而安逸的生活景象(见图5)。

图5 特色打造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