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积极塑造特色风貌
4.1.1 注重滨水空间形态的整体性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区。滨水区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兼具了城市开放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有很高的景观美学价值。滨水区开发建设应建立上层次的空间形态体系,考虑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景观形态、功能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与城市形成有机共生体。
规划首先将整个滨水区放到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设计层面来构思,将其分为居住生活段、商业商务段、自然生态段和文化创意段,分别制定各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设计导则,突出滨水区建筑天际轮廓线形态塑造和特色景观种植打造。对于该片区用地调整优先考虑预留广场、公园绿地和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凸显成都的文化魅力与环境品质。通过亲水驳岸改造、活动场所塑造、主题景观打造等手法,提升区域活力,构建以河流为廊道、湖泊湿地为节点的生态宜居滨水景观格局,提升步行友好性,吸引更多居民活动。定期于城市大型绿色公共空间组织大型体育、文艺、公益等活动,让市民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绿意盎然的环境。
4.1.2 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高滨水区文化内涵
滨水区因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景观价值而成为水陆交通、客货交易的聚集地。回首城市发展历史,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此,现代国际大都市也大多借滨水区的区位优势而得以逐步形成、发展与成熟。一个城市的滨水区往往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因此,滨水区的更新和发展应将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和传说典故相结合,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大拆大建。河流两岸及水系以线性为内在秩序,延伸的水文化建筑与景点、延展的水面、滨水景观走廊,共同构成综合的城市水文化。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唐宋时期滨河两岸分布着大量官府园林和亭台楼阁,滨水区亦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交往之地。为了复兴成都的城市文脉,规划结合两岸历史文化资源,使河道历史文化与城市格局、肌理得到重现,并展现现代文化功能。主河道依托现有资源分布,打造古城文化主题、工业文明主题、古蜀文明主题、农灌文明主题和健康运动主题、游赏休闲文化主题,凸显成都不同特色文化;沟渠通过恢复依河而居、傍花随柳的居家环境展示西蜀水乡文化,激发社区活力。规划通过利用滨水步道串联历史文化资源,运用景观化手法改造新建景观桥梁以及在局部河段恢复传统节庆活动,更好地展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见图3)。
图3 主要水体分类文化提升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