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出行方式改变的交通政策
要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性,必须保证步行及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广义成本至少要维持在原先的水平,消除由于出行方式改变而造成交通量转移的影响。本文认为,通过政府在后两种出行方式上采取相关措施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为了方便研究,做以下假设。
假设一:在系统内,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抵消交通量增加所产生的成本。
政府的投入额度W如果过低则不足以消除不公平性,如果过高对政府造成负担过大,因此一个合适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本节试图寻找资金投入与交通量转移的关系,而交通量转移又与出行成本密切相关。
假设二:出行成本的增加与交通量的增加是线性关系。
通过确定出行方式增加的交通量,就可以得出该出行方式增加的成本。本文设想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改善步行及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以此降低它们的出行成本。
政府对于步行及自行车出行方式的资金投入为W2:
W2=C2Q1→2=C2ΔP1Q
政府对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资金投入为W3:
W3=C3Q1→3=C3ΔP2Q
其中,ΔP1、ΔP2分别是机动车出行向另外两种出行方式交通量转移的转移率;C2、C3分别是另外两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成本。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政府可以在得出碳排放权交易对步行及自行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程度后,进而确定对这两种出行方式的资金投入额度。
政府需要对这两种交通方式采取必要措施,投入资金,消除因为机动车出行转移量对其他出行方式造成的影响,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本文调查问卷中对公众目前对于公共交通不满意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图3)。
图3 公共交通不满意调查统计
通过图3可以看出,常规公交出行方式中不满意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直达公交,换乘麻烦;运行速度慢,耗时长;发车频率低,候车时间长。地铁出行方式中不满意选项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直达公交,换乘麻烦;家或单位离站点太远;车厢太拥挤,不舒服。
同时,本文对如果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公众倾向的交通政策及措施做了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政策措施如下(见图4)。
图4 公众倾向的交通政策及措施统计
通过图4可以看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有效地减排必须要改善公共交通与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前五位的选项中,有三项是直接跟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有关的。因此,如果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就必须要考虑该机制对于公共交通的影响。
结合以上调查数据,本文认为,出行者选择机动车出行,很大部分原因是公交系统对于机动车出行者的吸引力不足。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城市缺乏整体公交规划,线网设置不合理,线路覆盖率低,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性差,公交运营效率低下,造成了出行者候车时间长、线路耗时长;第二个是城市公交基础设施薄弱,候车站点建设滞后,公交车舒适性差,上下班时间车内拥挤。由于公共交通的不完善,公交优先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使出行者在选择出行方式时更倾向于机动车出行。因此,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改善方面,对于常规公交出行方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公交覆盖范围,减少车外步行时间;保证公交专用道路权,实行公交信号优先,提高公交车运行速度,减少车运行时间;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发车频率,缩短车外等待时间。
(2)改善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舒适度,增加空调车,保持车内卫生;完善公交换乘与多交通方式衔接,增加常规公交候车亭等公共交通配套设施。
对于地铁出行方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增强路网连通度;站点布设应该合理,尽量满足居民出行,优化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距离;提高发车频率,改善车厢内部设置,尤其在高峰时刻,避免车厢过度拥挤。
(2)降低地铁票价,减少出行者成本,增加吸引力。
对于步行及自行车出行方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规划完善城市绿道网络,构建区域性通达的非机动车网络,减少出行时间,同时设置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2)减少绿道坡度,打通断头路,平整路面,减少出行者的体力消耗。
(3)保证出行空间,绿化与步行道有机结合,减少各种非法占用,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空间的连续性和舒适性。绿道与步行道应该与机动车分离,保证出行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