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卧龙山山体开发与保护模式

5.2 卧龙山山体开发与保护模式

5.2.1 保护生态基底,提高山体韧性

规划利用实地调研和GIS等手段对卧龙山山体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进而划定生态红线。

通过对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水文因子(主要水体、次要水体),生物因子(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上述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进行指标量化并确定权重模型,得出山体保护与利用的评价结果(见图3)。

(1)生态极敏感区:集中分布在中南部丘陵山地,金银河、刘东楼河沿岸及主要水库地区。

图3 卧龙山生态敏感性分析

(2)生态敏感区:较零散分布在生态极敏感地区周边,位于较低矮的山头、坡地、金银河及刘东楼河两岸。(3)生态弱敏感区:成碎片状分布在地势较平缓的山麓地带,以及金银河两岸的农耕果园。(4)生态不敏感区:呈片状分布在北部平地和东部山谷地区,以农田和村庄建设用地为主。通过保育山体生态,修复破损山体,丰富山体物种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等措施,使被破坏的景观得以改善,重修河道蓄水工程,保护生态板块。

5.2.2 开发山体资源,拓展相关产业

开发自然资源:山脉和奇石比较突出,三大山(卧龙山、大石壁山、朱岭山)自然条件较好,具有较多的传说和景点,资源品质较高,拟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体育公园、岩石公园等场所,充分利用资源。另外,山麓和台地地区分布着较多的果园、茶园,面积较大,集中展现了农业景观。

开发人文资源:以古战场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为代表,开发秦家官庄、苏家庄村和双庙村等地,打造文化旅游的集中地。村庄散布于规划区内,目前已开始实施迁村并点。因村庄建设较好,适于发展成为民俗特色村。

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卧龙山绿色产业体系以绿色生态为前提,充分考虑卧龙山片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通过产业重组、升级、培育等途径,形成以主导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林业)为核心,各关联产业(体育产业、养生产业、文化教育产业)为联结纽带,形成产业比例协调、相辅相成的产业体系,以最大限度获取集聚经济效益。五大产业以生态旅游业为中心,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绿色产业体系(见图4)。

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确定卧龙山片区未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在生态保护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依托生态基底,向品质度假发展,重构山水度假新格局,并带动片区产业联动发展。旅游发展要素为“卧龙山海+深厚文化+生态游览+品质度假+产业转型”。

图4 产业体系示意图

确定旅游分区规划结构为“一带二中心五区”(见图5)。“一带”指金银河滨河游憩带,沿金银河两岸进行景观提升,结合岸边坡地及果林苗圃营造环境宜人的滨水游憩带。“两中心”指结合城乡统筹、迁村并点规划,建设两个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凤凰旅游小镇、驻龙旅游小镇,包含文化体验、旅游集散、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综合功能。“五区”包含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山体资源为基底,以生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登山步道、森林养生等环保项目,凸显山体资源特色);文化旅游体验区(深度挖掘太公文化、宗教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文化等资源,开展参与性强并富有娱乐性的文化体验项目);休闲农业体验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在生态分区的基础上以主题庄园的形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相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山林郊野运动区(在生态缓冲区及协调区建设郊野运动公园,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开展破坏性小的山林体育项目);教育创意文化区(结合大学城的区位及年轻优势,可发展创意产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开展教育体验游、公共艺术展等活动)。

图5 卧龙山旅游空间规划图

5.2.3 增加技术手段,强化生态韧性

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部分区域建设智慧山地监控系统和灾害预警防控系统等,将人为、自然灾害处于监控防控体系中。另外,通过分析地质、气象数据,预测卧龙山山体的地质运动以及计算火灾、洪涝的发生概率,提高山体的生态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