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重庆黔江区“海绵城市”规划基础特性分析

2.4 重庆黔江区“海绵城市”规划基础特性分析

本文以重庆黔江区为例,进行山地“海绵城市”规划基础条件特性分析。

2.4.1 基本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素有“渝鄂咽喉”之称。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黔江中心城区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基于对黔江区城市地理地形、气候水文、洪涝灾害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分析,确定了中心城区所在的黔江河流域、袁溪河流域、阿蓬江流域为规划区,规划面积377.19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49.50平方千米。

2.4.2 特性分析

黔江区位于渝东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定位高。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易遭受城市开发建设破坏,水生态修复难度极大;山地地质灾害密集,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降雨峰值靠前、强降水频率高、暴雨强度高,极端气候洪涝灾害风险高。黔江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基础条件可以归纳为“六山三水绕五团,山水绿城蕴海绵;雨急坡陡生水患,岩阻穴漏保水难”。

六山三水绕五团:“六山”即八面山(杨家山)、寒顶山、黑山、大营山、老鹰岩、灰千梁子;“三水”主要是指阿蓬江、黔江河、袁溪河;“五团”主要是指被“三水”环绕的老城区组团、舟白组团、正阳组团、冯家组团、青杠组团。六山三水五团是黔江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本底(见图1)。

图1 规划区山水特性分析

山水绿城蕴海绵:黔江区大面积的山体、水系等非建设用地区域,为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山地海绵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载体,山体、林地、水系、湖库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

雨急坡陡生水患:黔江区降水充沛,多大雨,年平均降水量1 184毫米,大雨及暴雨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0%以上,雨峰靠前、雨型急促,易短时形成暴雨,造成洪涝灾害。黔江区为典型的低山、中山地形地貌,大于15度的坡地占总面积的88%以上,地形坡度大,暴雨期间产流速度快。黔江区易导致三重水患:一是洪水,暴雨期间径流峰值高,洪峰流量大,洪灾危险大,极端降水事件导致城市洪灾多次爆发;二是内涝,复杂的降雨条件和山地地形,又导致局部洼地内涝问题严重,尤其是老城区内涝风险区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3.36%;三是水环境污染,暴雨期间迅疾的地表径流,易冲刷城市地表,形成高负荷的面源污染,导致次级河流水体污染较重,城市母亲河黔江河下游已经劣Ⅴ类水质,属轻度黑臭水体。

岩阻穴漏保水难:黔江区水土流失面积巨大,属于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不透水岩层和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一方面,不透水岩层阻隔雨水的自然渗透、滞留;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又容易造成宝贵的水资源流失。地表径流受地形影响显著,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46,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径流控制、水土保持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