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态韧性

2.1 生态韧性

“韧性”理论最早被物理学家用来表示弹簧的特性,以及描述材料的稳定性和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加拿大理论生态学家克劳福德·斯坦利·霍林在1973年将“韧性”理论定义为“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并区分了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促进了韧性内涵的发展。

生态韧性包含了生态系统受到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所需的恢复时间、系统所能承受的干扰量及其维持稳定的阈值。生态韧性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发展逐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部分国内外学者在进行韧性理论方面的研究时,提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该研究对环境灾害适应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城市的机能和系统进行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中,采取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模式,考量生态韧性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