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论
2025年09月26日
4 结论
纵观佛山的城市更新改造,层次上由点及面,从碎片的项目到网络的更新体系,通过用地、交通、设施、风貌等各方面的改造,3个维度的更新共同改变了佛山的城市形象,优化了城市效率,提升了城市品质,城市愈加环境宜居、特色鲜明。更新不仅是对碎片化的斑块物质环境的改善,其网络化的作用更有广泛的社会与经济复兴的意义。
规划自上而下,更新应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市场开发需求;符合城市属性,不影响城市肌理的延续与城市记忆的保留。为了保证整个系统改造的经济性、社会性,更新手法应根据城市属性、区位特征、现状条件、市场需求、社会结构、思维定势等有所区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适宜的更新方法。每个项目通过不同的更新手段赋予各改造斑块新的内涵,才是当下对斑块未来最美好的畅想。
[参考文献]
[1]于今.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新里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程大林,张京祥.城市更新: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2):70-73.
[3]李伦亮.中国城市改造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2):1632-1636.
[4]吕斌.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再生的课题与途径[J].资源与产业,2005,7(6):62-63.
[5]阮仪三.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J].城乡建设,2004(7):8-11.
[6]徐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及其文化资源经营[J].南京社会科学,2002(10):49-52.
[7]李建波,张京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3(5):68-71.
[作者简介]
徐哲,现任职于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