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4.3.1 完善城市水网体系,构建健康系统滨水格局
城市滨水区中的绿带、河流构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为多种乡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生态廊道,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连续的休闲空间和环境认知空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人类活动对城市水系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重要历史河道和水面消失。因此,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完善水网体系,不仅仅是水体本身,还包括岸线、步道、绿化,实现滨水区整体畅通。
在成都水网体系规划中,通过四大措施解决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水系消失、河道不通及亲水岸线受阻等问题。其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原址恢复重要历史河道与湖泊意象,传承古城水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其二,打通多条城市“断头河”,消除河道中的“断头浜”“肠梗阻”问题,提升城市水网系统的连通性,实现河道水系成网连片;其三,恢复多条盖板河,改暗渠为明渠,拆除现状阻断滨河通道的障碍物或增设滨河通道的方式,让市民能感知到水面;其四,在易淹区分布密集以及水网稀疏的区域新增多条支流沟渠,补充生态河流,保障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数量,从而保护城市水系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见图5)。
图5 水网体系修补示意图
4.3.2 加快水体治理与修复,增强滨水区的生态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人类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兴。随着城市快速化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水生态建设迫切。因此,滨水区规划应注重保护物种与景观的多样性,建立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以提升水系自我修复能力。规划以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指导,通过增加生态水量、改善水体水质、生态化改造河道三大策略打造蓝绿相映、城绿相融的海绵城市示范。
(1)增加生态水量。
由于枯水期都江堰可供给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有限,导致中心城区河道生态基流出现严重不足,水环境容量较小,自净能力有限。规划通过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加快再生水回补河湖水体和环城生态区湖泊、湿地建设,增加城市环境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保证河流健康。
(2)改善水体水质。
通过使用“截污—清淤—配水—维护管理”的综合手段,以“全线截污,水质明显改善”为目标,结合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及旧城改造项目,削减城区水污染,形成河渠治理日常管护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对“黑臭河”的整治。建设集城市污水收集调度、初雨径流污染治理和防洪防涝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深隧”系统,截流超量污水和初期雨水,兼顾污水、初雨与排涝,采取分仓制,污水仓解决带压污水问题,雨水仓收集初期雨水与汛期内涝雨水,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旱季,调蓄隧道系统污水仓截流承压污水管网污水,进行水量厂间协调调度;降雨期间,截流初期雨水至初雨厂,并分流部分污水至有余量污水处理厂处理;汛期,承担防洪排涝功能,收集超标雨水,确保城市防汛安全(见图6)。
图6 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布局
(3)生态化改造河道。
成都市以往的河道建设,大多采用直立式护坡或贯通的“二平台”直墙加斜坡的断面(复式断面)。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恢复缓坡断面,并在缓坡中设置步行道。对接近水边的某些地段,可以在水边设计建造亲水平台、栈桥等设施。岸坡部分尽可能直接入水,其间种植水生植物、灌木、乔木,形成有层次的岸坡绿化。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滨水植物,构筑亲水平台,形成自然护坡等方式,恢复河流岸线生态防护作用,提升沿河滨水景观质量。此外,根据河岸两侧的用地条件,可以分为多种改造形式:对于两侧都没有改造条件的根据堤岸本身的生态化改造;对于单侧有条件的采取单侧加建生态步行道、生态绿道等方式;对于两侧都有条件的采取两侧加建生态步行道、生态绿道甚至湿地等方式(见图7)。
图7 “深邃工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