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和展望

6 结论和展望

本文结合山地城市自然地理、降雨产流、空间环境等特征,对黔江区“海绵城市”基础条件进行特性分析:“六山三水绕五团,山水绿城蕴海绵;雨急坡陡生水患,岩阻穴漏保水难”。

针对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难度大的山地城市,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结合山水特色,构建海绵生态空间格局;划定海绵流域排水分区并进行山地特色的指标分解;提出“峰涵谷蓄保水土,坡护洼存防涝旱;层级网联水循环,山水黔江立体绵”的山地立体海绵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柳中明.气候适应城市[EB/OL].[2017-08-16]http://www.taiwanngo.tw/files/15-1000-21622,c104-1.php?Lang=zh-tw.2010.

[2]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规划,2012,19(5):4-8.

[3]孙曙峦.“海绵城市”值得期待[N].中国环境报,2013-11-06(2).

[4]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37-41.

[5]胡玉萍.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N].广东建设报,2014-03-11(4).

[6]龚捷.江苏南京市建造“海绵城市”[N].中国水利报.2014-3-11(4).

[7]王波,崔玲.从“资源视角”论城市雨水利用[J].城市问题,2003,10(3):50-53.

[8]李俊奇,车武.德国城市内水利用技术考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47-49.

[9]赵万民.论山地城乡规划研究的科学内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启动会学术呈述[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4):5-8.

[10]NIAN Y Y,LI X,ZHOU J,et al.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4(3):26-30.

[11]关群,刘彤凯.探索山地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法[J].建筑设计管理,2011(5):55-57.

[12]钟华山.关于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1(1):42-46.

[13]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4(2):28-31.

[14]赵万民.中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4):15-19.

[作者简介]

刘亚丽,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