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完善设施建设
5.3.1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
针对双重的现代城市功能与历史街区有限的交通资源矛盾,结合历史街区街巷体系特性,应延续开放街区“密路网、窄街巷”的原则,旅游交通与居民出行适度分离。
(1)改善路网体系——延续开放街区“密路网、窄街巷”空间布局。
延续古城传统街巷空间布局,建立100米×100米高密度网的街巷体系。对街区内部与外部联系薄弱的地区,打通“绿色通道”,为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等特种车辆的特别通行创造条件。打通与东关街相连接的尽端路,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便利(重点为街区西侧)(见图6)。
图6 路网体系优化
(2)优化交通组织——旅游交通与居民出行适度分离。
居民交通保障“绿色通道”通畅,日常出行便利,保证每个居住片区都有一条宽度在3米以上的便捷、顺畅的“绿色通道”与外围联系。结合“绿色通道”设置位置,新增公交站点,同时确保每处居住片区的“绿色通道”或邻近的外围道路设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完善“公交车+步行”“非机动车”的居民交通组织体系。
旅游交通方面。完善到达交通与内部旅游通道衔接。根据调查显示,本地游客到达东关街以步行或公交为主,街区内设置多处旅游入口和通道,对游客进入片区进行适度分化。优化旅游通道与外围公交站点衔接,增加标示,引导人流;加强外围旅游慢道与内部旅游通道的联系,形成连贯旅游廊道;完善旅游通道出入口设施,小草巷通道入口处结合商校地块改造设置1处旅游大巴车辆停靠点,观巷旅游入口处利用市一中地下空间缓解自驾游车辆停放需求。
(3)交通安宁化——重塑街道空间,追求“人”与“车”的平衡。
以交通安宁化为理论基础,注重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街道环境的改善设计,改善机动车道,降低汽车通行对街区环境造成的损害。通过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等)及软设施(如政策、立法、技术标准)等,弱化道路空间分隔,规范汽车行驶,相对安全地和其他交通方式共享同一个道路空间。
5.3.2 完善消防安全设施
适应性设计策略,将现代消防技术置入历史街区,获得历史风貌与消防安全的双赢。包括分级式通道设计、地毯式设施布局、网格化消防管理、性能化防火设计等。
(1)分级式通道体系——“车适应路”,建立消防通道三级体系。依据相关规范,以及街巷宽度及其可以容纳的交通工具,将消防通道分为三类:3米以上消防车救护通道、2~3米消防三轮车救护通道、1.5米以上消防摩托救护通道,以达到街区消防通道的完全可达和消防区域的全覆盖。
(2)地毯式设施布局——布置完备齐全的消防设施。考虑片区内道路特点,增设室外消防栓,采用低压给水管网;完善消防供水体系,由传统水源与现代供水管网一起组成;疏通街区古井、水缸、园林水系等;植入新技术,在保证文保建筑和重要历史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器。
(3)网格化消防管理——划分防火组团,组团隔断式防火。街区以主要街巷分隔,以重点保护建筑为重心,将街区划分为最小防火组团,对整个街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每区设立“网格长”,主要责任包括安全宣传、防火巡查和检查、消防设施器材管理等。规划防火间距大部分达到3.5~4.0米,局部地段(如小草巷、羊巷、观巷等)无法达到的采取防火防烟分隔技术,如在防火玻璃、喷淋保护下的钢化玻璃、防火墙、防火卷帘、挡烟垂壁等。
(4)性能化防火设计——应用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
主要针对街区内重要建筑以及新建建筑,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外部条件进行防火方案选择。5.3.3 提升街区安全疏散能力
安全疏散是历史街区急需解决的问题。规划在保护和延续东关街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疏散通道和拓展功能疏解人流,加强管控保障安全;寻找风貌保护、旅游开发与安全疏散的平衡点,形成历史街区特有的旅游安全疏散体系。
(1)多通道多入口。多入口进入,防止灾难发生时人流过于集中;多通道,疏通便益门街、安家巷、马坊街、马监巷等12条主要疏散通道和剪刀巷、雅官人巷、问井巷等7条次要疏散通道,提高街区安全性。
(2)功能疏解。拓展街区功能,构建新的吸引点来减少人群在东关街驻留时间及人群密度,使人员分布较为平均,同时推动街区由线状向面状纵向发展,实现安全疏散与街区深度开发双盈利。
(3)控制管理。加强疏散通道管理,增加可识别性;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在人流密度超出警戒值时预警。
(4)设置疏散场所。规划保留馥园内疏散场所,另在神在堂、市一中、个园停车场、东圈门广场新设置4处,其余结合街区内绿地设置小型疏散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