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展望
2025年09月26日
6.2 展望
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分析结论还有待校验。通风廊道的筛选与构建应该通过计算机进行全市范围的模拟演算;各个廊道的控制引导需在模型校验的基础下,进行精细化引导,深入研究城市内部二级通风廊道及社区级通风廊道空间布局。
此外,虽然目前社会上有观点认为通风廊道对于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无奈之举,但在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在遭受雾霾和“热岛效应”困扰的背景下,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负面影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通风廊道仅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局部、有限地改善小尺度范围的风环境,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善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白杨,王晓云,姜海梅,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2):101-106.
[2]贺文慧,杨析,汤国安,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城市地表开阔度研究:以南京老城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1):94-100.
[3]李锟,余庄.基于气候调节的城市通风道探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91-997.
[4]李磊,吴迪,张立杰,等.基于数值模拟的城市街区详细规划通风评估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4):946-953.
[5]刘姝宇,沈济黄.基于局地环流的城市通风道规划方法:以斯图加特市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4(10):1985-1991.
[作者简介]
王磊,硕士,工程师,现任职于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治国,硕士,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
由宗兴,硕士,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