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现状问题与困境

3.2 现状问题与困境

(1)市场需求超出预期,东关街游客超负荷。

目前,东关街日游客量最高已突破10万人次,远超过保护规划预估的1.7万人次高峰日游客接待量。高峰日人群密度过高,旅游体验度差,游客处在风险之中。高峰日瞬时游客量已超过景区的瞬时承载量(9 600~12 000人),相应的人流密度指标(0.58平方米/人)也已低于安全数值(0.75平方米/人),逼近运动时安全的临界密度(0.25平方米/人),远低于古街区类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2~5平方米/人)。

(2)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游客活动空间不吻合,旅游空间呈线性化。

遍布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珍稀财富,但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游客活动并不协调,历史文化资源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空间布局线性化。东关街沿线吸引大量游客,但在其他也拥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街道上,游客寥寥无几。

(3)东关街沿线“短、平、快”的低端业态不断增多,商铺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片区依托东关街构建了住宿服务、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历史观光等功能,但东关街沿线“短、平、快”的低端业态不断增多,商铺同质化现象严重,游客体验感不佳,民居客栈、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等功能仍较缺乏。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现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以商品买卖为主,但技艺展示不足。原东关街上大部分老字号都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旅游产品零售店。一方面是因为一些老字号如鞋店“陈同兴”、豆腐店“夏广盛”等与现代生活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随着东关街旅游业发展,土地与店面价格节节攀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政策支持;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仅局限于文化展示,缺乏互动性,游客认可度不高。

(5)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是影响居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问题。

不同于编制保护规划时居民最希望的是修缮危房,当前居民最希望的是增加广场和休闲绿地。保护规划结合原有的历史资源景观特征,形成居民和游客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系统,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规划公共空间基本为游客所用,其余绿地均位于封闭单位内,居民很难使用,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失。

(6)片区兼具旅游与居住双重功能,有限交通资源与交通需求存在矛盾。

片区内道路密度高,但街巷宽度窄、尽端路多,现代城市的旅游与居住双重功能加之于历史街区有限的空间资源中,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游客与居民出行交通混杂,片区西侧街巷大多为尽端巷,在旅游高峰时东关街游客接踵摩肩,居民出行受阻;旅游高峰期时无法满足旅游停车需求,外地游客乘坐的旅游大巴、私家车在东门遗址附近、盐阜路沿线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

(7)产权复杂与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街区复兴的瓶颈问题。

片区内房屋产权有私房、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产房屋3种,类型复杂。私房整体建筑质量和风貌得到提升;公房建筑质量及风貌基本无变化;包含多种产权的公私混合院落,由于经常出现公房与私房居民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房屋质量、结构环境衰败严重。对于产权改革,扬州市政府曾举行过公房承租权拍卖(20年承租权),但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8)片区更新模式存在局限性,需探索适宜新模式。

片区更新有两种实施模式,但均存在问题和局限性。一是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的更新模式能有效保护街区传统风貌,高效完成基础配套设施,统一调控街区业态,但沿街居民全搬迁,资金投入大,容易产生社会问题。二是以居民和单位等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自发更新和置换改造模式,可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留住原住民,但业态缺少有序调控,容易产生规模小而低端化的日杂零售商业。

(9)片区更新规划体系与政策法规保障存在欠缺。

保护规划的核心为保护,缺乏对三维空间形态的控制,片区内大量的非文保建筑缺乏具体指导,且因为地段特殊与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适应,造成开发项目成为焦点,方案历时较长,最后方案也是最保守。历史空间须被赋予新的时代功能,重视其历史价值。部分居民融合扬州园林特色与个人爱好打造私家庭院,用园林艺术改善居住条件,但在建造过程中,由于无章可依,经常一动工就被举报为“违章建筑”,许多打算建园的居民看到重重困难,就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