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风流通潜力评价
3.4.1 地表粗糙度
地表粗糙度是反映地表起伏变化的指标。借鉴香港经验,选取粗糙度(即描述城市地面层对风的摩擦阻碍作用的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将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建筑迎风面宽度等要素纳入迎风面积密度公式计算,完成城市通风效能评价。本研究将全市粗糙度分为4个等级:一级为通风良好地区,二级为通风较好地区,三级为通风一般地区,四级为自然通风环境较差地区。通过分析可以得知:①城市通风条件由外向内逐渐恶化;②三环外地区由于建筑量较小,总体来看通风条件相对较好;③三环内老城区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二环内的金廊沿线、长白、小浑南、铁西老城区、太原街及方城周边地区。
针对以上特点,结合主导风向及城市热岛,首先要预留好城市外围南部、北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主要进风口,对进风口地区建筑密度、高度等进行控制,使城市郊区的风能更好地向中心城区及主导风向的下游流通。其次要积极改善中心城区内部的通风廊道,控制金廊(北2环、南3环外)、浑河以及铁路沿线建筑密度、高度等,保证风可以顺利穿越老城区(见图9)。
图9 沈阳地表粗糙度评价分析
3.4.2 城市道路通风性能评价
城市道路是风道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为此根据城市道路走向与冬、夏两季主导风向的夹角大小开展城市道路通风性能评价。主要分为很一致(0°~15°)、较为一致(15°~30°)、基本一致(30°~45°)、不一致(45°~90°)4种。冬、夏两季道路中风流通的顺畅性较差,在二环内均出现转折截断、不连续的现象,通风效率不高。夏季,东西走向的路网与主导风向较一致,浑河平行道路与主导风向较一致;冬季,应加强对北部与哈大客专走向一致的道路开口方向的控制,以保证冬季北部主导风的进入(见图10、图11)。
图10 夏季主导风向与道路走向分析图
图11 冬季主导风向与道路走向分析图
3.4.3 开敞空间
中心城区为“东部青山半入城”的大生态格局,现状开敞空间主要为浑河、蒲河等生态廊道以及三环防护绿带、环城水系等环状绿带及铁路沿线。大型公园绿地多分布在河流水系周边。
外围:西南、西北楔状绿地位于城市盛行风向和频率较高的风向上,成为城市新鲜空气的主要源头,从而初步得到城郊边缘地带楔状绿地——西南、西北楔状绿地,将新鲜空气通过河道、林带、道路引入主城区。
城市内部:大型绿化广场、公园、水面也是城市内部良好的新鲜空气生成空间。
浑河、蒲河、沈抚灌渠、卫工明渠、东部环城水系方向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可构成风道的主要开敞空间(见图12)。
图12 城市开敞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