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保护生态基底
4.1.1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科学合理地划定山体保护与利用范围,明确禁止建设、限制建设和适宜建设的山体界限,是实现山体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规划选取山体的高程、坡度、河流水面、植被覆盖和历史文化遗存等因子进行分析。高程是山地自然地形的主要特征,不同的垂直高度决定了用地的建设难度、景观质量。坡度是影响山体利用,规避不良地质灾害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河流水面是山体重要的景观和生态资源,能够提高山体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植被覆盖是反映山体原生态性的重要指标。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个性特色。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上述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进行指标量化并确定权重模型,得出山体保护与利用的评价结果,依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和山体景观的完整性原则,合理地划定山体生态保护红线。
4.1.2 山体生态保育
山体生态保育作为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一项带有区域性质的长期策略,是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主要包括山体破损修复、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等。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标本兼治、近自然恢复、治理途径多样化为指导思想,控制水土流失,使破坏的景观得以改善;力求保护生态斑块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生态园林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境条件。根据生态学原则,保护原生的植被,稳定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实行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构成一个稳定且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4.1.3 水文与微气候保护
水体和微气候是山体生态区的敏感因子,山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与特定的气候条件有关系的,通常山体与气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中。通过保护水文和评价山体河流、水库等水资源的涵养水源,并通过山体阳光、风向、气温等统计使生态基底处于相对稳定的区间,使山体具有一定的生态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