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历史性街区更新的意义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非历史性街区未被列入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法律上的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也通常不被世人所重视,这就致使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非历史性街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事实上,在石臼老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确确实实遭遇到了上述的尴尬与危机。当时前期调研刚刚结束,规划方案尚未形成,项目组在无意间的闲聊中被告知老街正在被拆除。当笔者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到现场时,尚存的一丝侥幸在那一摊残砖破瓦映入眼帘之时瞬间崩塌——几天前刚刚走访过的占地6.9公顷的B区民居,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无论是那上百栋的20世纪60~80年代的民居,还是那两栋保存较为完好的百年老宅,均已无迹可寻;曲折自然的街道也荡然无存,落得个“真干净”。B区周围竖起了高高的围墙,在炎炎烈日下,这些围墙却让人感到冰冷。
一座城市的发展是一步一个时代、一步一个印记行走而来。如果我们与这座城市短暂邂逅,在这众多历史印记中,或许会因为其中一两个特别的痕迹而印象深刻。但我们长期生活于此城,这个一连串的、不间断的烙印让我们感知到这座城市的真实与厚重。基于这样的想法,真的只有那些成百上千年的遗存才值得保留吗?这些新中国成立后才形成的建筑真的不值一提吗?100年后我们真的不会后悔让城市在某个时间段“断片”吗?
当置身于一处历史的场所,与其说我们追求的是对“物”的瞻仰与崇拜,不如说是对一种氛围、一种记忆的追寻。故宫、平遥古城、周庄……我们向往之,惊叹之;但激动之后,在我们这些“异乡人”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最让人感到平静的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和我们、我们的父辈、祖辈一起成长起来的老房子、老街巷、老广场。面对这些我们嬉闹过、思念过,甚至是厌恶过、逃离过,或是仅仅路过、留意过的场所;面对这些最容易引起我们情感共鸣、共同回忆的场所,我们真的不能等一等、仔细想一想吗?
笔者认为,我们对于非历史性街区需要采取更加慎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