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现状问题
通过对中心城区水网进行摸底调查发现,现状水网体系由主河道、支流沟渠和水面3部分构成。其中,主河道6条,由西北至东南贯穿中心城区,构成中心城水网体系的骨架;支流沟渠76条,呈现西密东疏的分布特点,基本构成网状的“毛细血管”;湖泊湿地共9处,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见图2)。近年来,成都滨水区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以下3大问题。
图2 成都现状水系湖泊分布图
(1)滨水文化资源彰显不足。
自古以来,成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筑成“依河而居、傍花随柳”的居家环境,滨水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自然而然形成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如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河道两岸被高楼大厦、水泥围墙占据,滨水步行街风貌杂乱萧条。文化资源与河道联系薄弱,未能借助滨河空间优势对人文历史资源进行展示、利用。
(2)滨水区公共功能不强,品质不高。
滨水区是城市主要的开放空间,市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契机。由于滨水区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地产商青睐的区域,容易导致单一的居住功能高度集中,加上过往的开发缺乏整体观念,导致主河道两侧城市公共功能不完善。
(3)水网体系不完整,水生态功能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导致成都“两江环抱”历史格局内的两条重要河道御河、金水河以及明代蜀王府内重要历史水面摩诃池消失,城区内大面积可渗透地面变为不透水的水泥地面。中心城内水面分布不均,在西北来水方向缺少蓄水调水的大型水面,导致雨水渗透性差,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雨水渗入地下储存或排入大河中。
20世纪80年代,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防洪筑堤工程,将中心城区内较为大型的河流改造为硬质驳岸,水流无法下渗,生态循环不畅。随着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区聚集,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大,维持河道的基本生态基流已无法保证,河道在枯水期仅依靠“再生水”回用及死水维护河流环境,水生态环境相当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