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绘画史的几个重要范畴

一、关于海洋绘画史的几个重要范畴

一般说来,现在对于海洋题材的美术作品(主要以海洋风光为内容),统称海景画。如果是渔民主题的绘画呢?干脆就叫人物画。还有以船舶或者海生物为主题的作品,怎么称呼?要进入研究状态,必须做出一些辨析。

纵观世界海洋绘画史,最早的主题表现并不是海洋本身,因为无限之大的海洋空间是早期人类无法用图像掌控的。史前的岩画当中,主要以船舶和海生物为表现内容。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依然延续了船舶与海生物的主体形象,其载体来自两个领域,一是瓶画,二是建筑遗迹中残存的湿壁画。但画面已经出现了承载船舶的海域,包括码头和岛屿。这一时期,是“海洋绘画”的雏形。

在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的早期,这是一个宗教至上的时代。古希腊时期培育的海洋绘画几乎消失。基督教早期是排斥图像的,比如他们最尊崇的上帝就没有图像,即便是基督和他的圣徒,其造型也十分简约和程式化:正面或侧面,处于一种稳定的姿态。这很像东方的佛造像,基本是坐姿,而基督和门徒大都是立式。至于其他图像,在禁欲主义的文化环境中,没有很大的存在空间。但是,中世纪依然存在航海贸易以及宗教战争,在世界地图和海图上,出现了一种艺术化的装饰倾向,各个海域以不同的海妖进行标识,这些海妖基本是大型海生物的化身,也包括古希腊神话中海神形象的延续。另外,有一些博物类读本的插图,内含航海和海战的记录,以中世纪流行的细密画和版画样式为代表。民间艺术也有关于航海与海战的描绘,以工艺织品的样式呈现,比如挂毯。中世纪的海洋图像属于装饰性与说明性海洋图示,主要包括“海图绘画”或称“海妖图画”,“手绘海战插图”,如此等等。

文艺复兴时代,绘画复兴古希腊艺术,因此各种神话形象重新登场,希腊神话往往与海洋有关,《荷马史诗》当中的《奥德赛》讲述的正是一个航海故事,这些题材构成了一个“神话海洋”的体系。还有《圣经》当中关于耶稣与海洋以及圣约翰等圣徒与海洋的故事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绘画题材。文艺复兴的肖像画常以“窗景”作为背景,窗景中的海洋也是一种绘画形态,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窗景创作,比如马蒂斯和毕加索的海景,经常是通过窗户和阳台的室内观测点展开的。

16世纪前后,欧洲进入一个大航海的时代,远航的船队试图发现新大陆,扩展势力范围。海上贸易带来海上争霸,于是发生海战。荷兰走在了前列,所以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呼。画家将他们的“壮举”描绘出来,海洋绘画进入“深海时代”。所谓“深海时代”,是描绘海洋深处的景观,前所未有。这个时期的绘画,场面壮观,画幅宏大,主题大都是海港码头的船舶启航与归港,海洋深处的航行,以及海难与海战,还有一些礼仪性的出航场面,国家意识鲜明,而画家往往供职于王宫。这一时期的绘画定义为“海事绘画”。因为作品并没有将审美作为第一要素,国家意识占据首位。

17到18世纪的海洋绘画,从风格上进入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讲究形象的华丽与感官的审美刺激,海洋的形象在法国画家那里获得了彰显,这一时期的海洋绘画带有戏剧舞台效果,自然状态的大海好像在笼罩在舞台灯光的映照之下,有的画家自身就以戏剧布景绘制为业。这一特征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新古典主义海景画。新古典主义的海景画十分讲究光源,当然更加借助自然状态。比如晨昏的日光、夜晚的月光、海岸的篝火和渔火,给予户外画面增添了一种修饰效果。我们现在所说的“海景画”,在新古典主义时代完全可以这样定位,带有那么一点虚拟的意味。画面从“深海”转移到“海滨”,审美成为这一时期海景画的主要追求,当然也伴随着服务宫廷的职能。所以,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作品称得上“海景画”,为浪漫主义的出场做出准备。

海洋绘画进入19世纪的时候,英国的海上争霸和奴隶贩运引发艺术家的关注,出现了以透纳为代表的海洋画家,他将绘画重新带回“深海”状态,以描绘海上的狂风暴雨和海难事件为特征。不同于“海事绘画”的是,画家以其人文主义情怀表现这一时期的海洋事件。同时,透纳对于海洋审美形式和精神领域的探索,对于后来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和象征主义的海景画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19世纪的海洋绘画是以法国为核心的,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德拉克洛瓦擅长海景画,而且从理论上探讨色彩与光线。这对于新印象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将他视为宗师。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是浪漫主义海景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将大海和人物情怀融为一体,抒发一种深沉而忧伤的审美趣味。同时代的现实主义代表库尔贝,是一位热爱海洋的画家,他将海景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比如他的《海浪》系列,《埃特尔塔崖壁》系列,给后来的画家提供了范例,并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各自的风格。现实主义最重要的海景画家有两位:一是俄国的艾瓦佐夫斯基,他的海军画家身份,得以表现惨烈的海战与沉船求生的场面,其惊心动魄,前所未有。另一位是西班牙的华金·索罗拉,作品表现出西班牙沿海的自然景观和渔家风情,以人道主义精神关注海岸劳作的下层民众与弱势群体。

印象派的出现是海洋绘画的一个重大转折,人的主观感受成为海景的主导因素,莫奈继《日出·印象》之后,画出了一系列“印象”,将海滨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景观统统“印象”了一遍。由于印象派诞生的标志是一幅海景画,因此大部分画家都钟情于海景。在法国,随之出现新印象派,也称之为“点彩派”,同样是几位海景画家。他们技法不同,却志同道合。但是,后印象派就发生了变异,他们开始背离写实的传统,通过变形与主观色彩,表达强烈的个性和叛逆的情绪。高更直接迁居于塔希提这样的土著小岛,成为海岛的居民,试图彻底反叛现代文明。印象派的大海,不再作为客观审美对象,他们逐渐地将大海纳入自己的生活,画大海就是画自己的家园。所以印象派的画家大多建立自己的海滨之家,艺术家的聚集地,比如埃特莱塔(Etretat)海滨,就像当年巴比松村落一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他们的艺术空间和精神乌托邦。

法国的印象派很快传播到全欧,来自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士的画家纷纷赴巴黎学习,当他们返回北欧的时候,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家部落——斯克恩。一个丹麦的海滨渔村,许多从法国归来的艺术家直奔那里,使之成为传播新艺术的一块土壤。他们的作品一眼就可以辨识,带着浓重的北欧抒情气息。

野兽派的马蒂斯继承了印象派的遗产,与印象派的诸画家交往密切,也喜欢居住在埃特莱塔,不厌其烦地描绘这里的海湾和岩壁。不过,马蒂斯寻找到一个更加适意的绘画角度,他喜欢从室内观察海景,他的大部分海景画实际上就是一扇窗户或者一个阳台,海景从窗户和阳台的框架里透现出来。马蒂斯有一句著名的艺术格言,他认为一幅绘画应该像一把“安乐椅”那样让人安闲和舒适。马蒂斯的“窗户海景”影响了他的画友毕加索,后者将这个图式改装成为立体派的“窗户海景”。艺术史往往将野兽派划入现代派的行列,但作为海景画,马蒂斯的作品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而且与印象派关系密切。所以笔者将他归入从传统艺术到现代派的一个过渡阶段。

海洋绘画从空间视域上看是一个退缩的过程:海洋—海岸—窗景。这个递退递减的程式,传达出海洋与审美的关系,与艺术家的关系。就印象派来说,从印象、新印象到后印象,是一个螺旋循环的发展关系:感觉—技法—感觉。当第二次回归感觉的时候,就发生了质的提升。后印象的绘画挣脱了写实原则,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技法的变革,而是颠覆审美传统。

现代派的海景画多彩纷呈,关于海景画所能涉及的主要流派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派,夏凡纳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作品兼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壁画主题经常涉及人类的生存问题,将他作为象征主义的前辈,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死亡也属于象征主义的一大主题,瑞士画家勃克林的《死岛》系列和“废墟”系列是其代表。象征主义典型画家是法国的雷东——将不可见的想象转化为可见的视觉体验。雷东描绘梦境,因为他总是梦到海面上发生的一些怪诞的形象和故事。他的《维纳斯之诞生》系列以贝壳为主题,象征人类的繁殖过程以及与海洋的关系。当然他还有许多系列,无法给予明确的释义,这恰是象征主义绘画的魅力。表现主义的典范是挪威的蒙克,他有两大系列的海景,一是海岸栈桥系列,《呐喊》是这一系列的代表,还有一个海上月光系列。他创造了一系列的绘画符号,表达人类的孤独、恐惧和绝望的情感。比利时的恩索尔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海景画具有漫画式的嘲讽和荒诞的风格。毕加索的海景画是人物与海景的结合,他对于马蒂斯的海滨窗景有所借鉴,创造了近处的立体静物,远观的平面海景——这样的构图样式。后期的立体主义也是类似的图式:人物是立体或拼贴的,海景是二维的传统表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是有限的立体,他必须将自己的立体图像安置在一个传统的海景之上。他始终没能超越这个局限,当然,他情愿在这种局限中展示形象。

关于海洋绘画的学术概念,尽管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不同,但都不脱离海洋的主题与环境。自2015年以来,汪明强教授发起关于“海洋油画”的学术讨论,举办了四届“海洋油画国际高峰学术论坛”,会议对于“海洋绘画”的概念做出界定,认为海洋绘画是对于海洋自然面貌与相关人类活动的绘画表现,海洋绘画史则是对于海洋绘画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描述。海洋绘画(或“海洋油画”)的提出,在于区别此前的“海景画”,扩展了海洋的空间概念以及人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