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料的翻译

三、关于资料的翻译

本书所使用和参考的资料,大多来自翻译过来的中文著作,多数图片来自包括国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网上资料,因为出版物图片的翻拍效果不佳且数量有限。

另有一些重要图片来自原作翻拍,我在北京、上海参观过一些海外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华举办的展览,保存了部分图片。朋友高铭博士在国外期间,拍摄了博物馆的部分画作,包括作品的文字介绍,特别清晰周全。图片的外文资料与翻译,高博士也有所贡献。国家气象局新闻中心的潘煜工程师,多年来,她不放过任何西方美术馆来华展览的参观观摩机会,留下了部分与海洋有关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来源在书中都有注释,鉴于其珍贵,分析也比较细致。

关于画作标题的翻译,基本运用传统译本的名字,比如莫奈《日出·印象》这样的经典作品,是不会更改的。但也有的作品未经翻译,或者翻译得不够准确,包括将一些较长的名字做了省略,这就需要修正和补充。在行文中,尽可能保留重要作品的外文名称。以便人们发现和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异。比如莫奈的印象系列,《日出·印象》(Impression,Sunrise)运用的词汇是Impression,而其他许多幅“印象”系列,都使用Effect,如《迪耶普海滨雾天印象》(The Effect of Fog near Dieppe)、《勒阿弗尔港·夜景印象》(The Port of Le Havre,Night Effect)等。Impression这个词,语义侧重“印象”,只在《日出·印象》当中使用过。而Effect的语义侧重“效果”,尽管翻译成“印象”,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莫奈喜欢使用Marine,侧重“海洋”,像《日出·海洋》(Sunrise Marine)等。而其他画家就较少这样,大家基本运用Sea这个通俗的感官词汇,像雷诺阿《海上日落》(Sunset at Sea)等。

有的画家喜欢在文字上做文章,高更习惯于这样。作品经常出现他的朋友哈恩,一位神秘怪诞的东方哲思者形象,高更所作哈恩在海边的一幅肖像(Nirvana,Portrait of Jacob Meyer de Hann),画家在右下角隐约写下了Nirvana(涅槃)作为标题,这种文字题写犹如中国绘画里的题跋,图文并茂,互补印证,引发联想,表达画家观念形态的意识。“涅槃”是佛教语,一种通过欲望和个人意识的消失而达到宁静状态。主人公的手掌上还有一行小字,经过仔细辨认,是画家的签名。为什么写在手上,里面的玄机值得猜度。

高更所作《海边的女子》(Woman by the Sea),女子背影的旁边有贝壳和一片树叶,叶面上书写了这样的文字:Vahine no te Miti。这一句是毛利文字,大概的意思是“海之女”,与上文的英语翻译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画家以这位塔希提女子宽厚的脊背象征海洋,象征生命之源。这种画中的书写,如同前文的“涅槃”一样,具有暗示性,试图让读者领会创作者的意图。当然,还有一些文字无法辨识,比如《临海敞开窗户的一束花(布里塔尼草垛后面)》[Bouquet of Flowers with a Window Open to the Sea (Reverse of Hay-Making in Brittany)],画面木制窗框上的一行字,稀稀落落,难以连贯,而且文字横向,木框竖向,不由得让人歪着脑袋去辨识,这种图像视觉的制造,显然是有意为之,本身具备辨识的诱惑性。

至于画家草图与手稿的文字辨识,那就是更加棘手的事情了,比如凡·高在海牙时期用芦秆笔的海景写生,因为是单色,就在所画物体的旁边写下各种色彩的记录。认真辨识这些记录,就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当然,如果能够很好地辨识,也会领略一些有趣的意思。

蒙克那幅著名的《呐喊》,人物是在一座木栈桥上,怎么确定?一是通过其他作品画面的佐证;二是这些作品标题所使用的词汇Jetty,是栈桥、码头的意思,由此推断,《呐喊》系列的环境是一个海滨。梵·高1888年创作的《圣玛丽海滩上的渔船》,画面的船舷上写着一个法文词汇:AMITI ,是友谊的意思。辨识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包括画家与高更的关系。

挪威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的《领航员》(Lodser)是一幅奇特的作品,画家将标题用大字书写在船帆上,这幅作品一般都译作《失败者》(Loser)。但这两个单词十分近似,我以为是误译。因此请教了山东大学德语教授黎东良先生,黎教授是一位认真的学者,他又咨询了海外的纳蒂亚教授,纳蒂亚连续回复了两次信息,第一次也误认为是“失败者”,很快又来了第二条信息,说自己看错了,应该是挪威语Lodser,意思是“Pilots”。[1]翻译中这样的细节交流还很多。帮助翻译的还有我的同事崔春教授,她的英文与德文都很好。

为了适应翻译,我不得不学习一点法语,边学边用,好在大部分法语标题都十分简短,因为印象派的画家不喜欢长标题。当然有词典作为后盾,更有上述教授朋友的答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