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香:窗口里的海景
提香·韦切利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在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他的绘画主要以肖像和神话宗教为主题,然而,在这些人物肖像所处的窗户外,经常透显出海洋和码头的景观。尽管只是整幅画作的一个细节,但在海景画尚未独立的时代,这种“窗口海景”可视为海景画的一个特殊时期。当然,这种通过窗户与廊柱的隔离,表现海景的方式,不仅仅属于提香,但在他的画作里最为普遍,其中的海景也最为精彩,接近后世的海景画。
图4-9·《杜格·弗朗切斯科·维尼尔肖像》(Portrait of the Doge Francesco Venier)局部:窗外的海景、帆船与码头,1556年
《埃米利娅·迪·斯皮林贝戈》(图4-10)作于1560年,人物半身像的右上方是一扇窗户,窗外一片大海,波涛汹涌,大型帆船在海浪中颠簸。而天空呈现出阴云密布的状态。尽管是一个配景,但画家的刻画十分细腻,风暴乍起,阳光从云层的夹缝中射出,帆船已经放下风帆。
同年创作的《杜格·弗朗切斯科·维尼尔肖像》(图4-9)也是以半扇窗户作为背景,透过窗户呈现出:海景、帆船、城镇与码头。帆船的风帆张得满满,全速前进,船尾划出的波纹清晰可见,海面波澜起伏。远处的码头处升起巨大的烟雾,与天空的云层相接,使得这幅窗景格外富有气势,极好地衬托出人物坚毅的神情。
《葡萄牙的伊莎贝拉肖像》(Portrait of Isabella of Portugal)作于1548年。人物右边的窗户,呈现出一片海景,近处是山体和海边的悬崖,再远是一片平缓的沙滩,然后是海洋,在阴郁的天空之下,海潮泛起一排排白色的浪花,涌向沙滩。
《亚历山大六世送主教佩萨罗给圣彼得》(图4-11)画面的三个人物也是处于室内环境,右上的一个敞开空间将远处的海景尽收眼底。海面上有大型船舰穿行,表现的是海战的场景。海滨的建筑物依稀可辨。这幅作品由乔凡尼与提香合作完成,表现威尼斯与土耳其的第二次海战,两国交战中,威尼斯一直处于下风,仅有1502年6月圣塔毛拉岛海战的局部胜利,为了鼓舞威尼斯人,这幅作品诞生了。画中的主角佩萨罗大主教是教皇舰队的指挥官,他与表兄贝内德托共同指挥威尼斯舰队,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了圣塔毛拉岛。海战结束之后,雅各布·佩洛斯约请威尼斯画派的掌门人乔凡尼·贝利尼创作此画,但贝利尼年事已高,只能完成作品的基本设计,由他的学生提香绘制作品。由于这是一场宗教战争,需要神的指引,所以才会出现画中亚历山大六世引导佩萨罗跪拜圣彼得的场景。
图4-10·《埃米利娅·迪·斯皮林贝戈》(Emilia di Spilimbergo)局部窗景,1560年
图4-11·《亚历山大六世送主教佩萨罗给圣彼得》(Pope Alexander IV Presenting Jacopo Pesaro to St Peter),1503年
在15世纪前后的绘画作品中,窗景的风光无论是什么,山河海洋或是城堡建筑,都采用幽暗的调子,似乎是夜晚或者阴郁的天气,如梦似幻,这是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这个局面一直到后来的古典主义未曾改变,当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这个局面才获得根本的转化。
人物与海洋直接发生联系的画作《维纳斯》(Venus Anadyomene)作于1520年。描绘维纳斯在海上洗浴头发的情景,海水浸到他的腿上部,海面漂浮着她诞生依托的贝壳。这与波切利特的维纳斯之诞生,异曲同工。从波切利特的维纳斯到提香的维纳斯,人体的审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修长苗条变为丰满健硕。维纳斯在海水中洗浴她的头发,提香将她降临到人间。
提香在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高光”的发现与运用,在他的人物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从《杜格·弗朗切斯科·维尼尔肖像》的人物眼睛中可以清晰地表现,高光的出现,人物神采顿然生色。当然在海景的描绘当中,依然可以表达光的特殊效果,浪花、云层和帆船就会出现这种高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