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栈桥与月影:蒙克的表现主义海洋符号

一 海湾·栈桥与月影:蒙克的表现主义海洋符号

栈桥的两个方向:意味死亡和生存

月光倒影的海面:回归宁静的世界

爱德华·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蒙克的《呐喊》成为他的艺术宣言,向世界表达了人类最本质的情绪:焦虑、不安与惶恐。《呐喊》的产生,对于同时代的文学、电影、哲学等领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依然处在进行时。

该作品诞生于1893年,之后画家一再运用各种绘画样式反复绘制这一画面,一方面以重复的方式强调这种情绪,另一方面试图寻找多样的绘画语言表达该图式。《呐喊》的版本包括蜡笔画、蛋彩画、粉彩画、油画、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等。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画面的场景不变——海湾与栈桥。这个特殊的场域是滋生危机的温床,并且形成了画家在《呐喊》之外一个稳定的意象。很难想象得出,在其他的场景,比如街巷,田野等任何环境,能够获得《呐喊》的艺术震撼。

蒙克描述了他的创作:

有一天黄昏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路,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便停了下来,两个朋友继续往前走。我俯瞰峡湾,当时正值日落黄昏,蓝黑色的峡湾与城市上方弥漫着血与火舌,这时,我听到了大自然发出的巨大的、无休止的尖叫。[1]

图17-1·《绝望》(Despair),1892年

图17-2·《焦虑》(Anxiety),1898年

所有的版本,画面都依次展示出:桥梁、海湾、轮船、道路、天空和远山,骷髅状的人脸,呼喊的口型和扭曲的身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漩涡状的曲线,恰似声波的传达,肆意涂抹的色彩意味着精神的错乱。

作品完美契合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它的重要性在于展现和宣告一代人在信仰失落后的焦虑和绝望,同时也是蒙克自身精神状态的写照。但在这成功的背后,蒙克也一步步真正进入了癫狂的状态。

实际上,海湾与栈桥的场景营造更早于《呐喊》的创作,或者说,这个场景催生了《呐喊》。比《呐喊》更早的一幅作品是《绝望》(图17-1),也包括《焦虑》(图17-2),画面的背景完全是一致的,展示出蒙克创建这一构图的基调:栈桥、海湾、黄昏的红云,只不过人物侧身,低头无语,陷入一种深沉的精神低谷。同样,《绝望》也有几个版本,属于作者反复构思的各种尝试。可以这样认识:《绝望》逼出了《呐喊》,或者说,《呐喊》是《绝望》的释放。海湾与栈桥孕育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