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岛上构筑艺术的伊甸园:高更的海景画

三 在海岛上构筑艺术的伊甸园:高更的海景画

保罗·高更的艺术生涯基本可以划分成两个时期,以塔希提岛的定居为分界线,此前可以称之为:塔希提岛之前期,此后为:塔希提岛时期。高更在巴黎以及法国其他地区就任的职业很多,不做具体的叙述,但是,为了本题目的需要,他所从事的一种职业需要特别的提出,就是他的航海经历。1865年,17岁的高更放弃学业,受雇于海运商业部,在“卢齐塔诺”号商船上服务。1868年4月,高更在哈佛尔加入法国海军,成为“吉隆姆·拿破仑”号战舰的水手。战舰的主要任务是跟随一支巡航舰队,在挪威附近的海面上巡逻。直到1871年4月,法兰西在普法战争中失败,高更服役的战舰被撤,从而结束了6年的海上漂泊,退役返回故里,开始了证券交易所经纪人的身份,并迷恋绘画。

水手的生活尚不能证明高更热爱大海,但他熟悉大海是没有疑问的。更重要的是,高更周游世界,在南美洲和南亚等地,饱览异国风情,接触不同肤色的人种,感受异域文化的风采。高更以欧洲现代文明的眼光,重新审视原始与现代,野蛮与文明,先进与纯朴这些西方观念,或者说他已经颠覆了这些固有的观念。这为他远离陆地,远离所谓的文明世界埋下了生命的伏笔。

1891年,高更进入塔希提岛(原名Tahiti,译作“塔希提”和“大溪地”),是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总面积一千平方公里。实际上,这个岛屿并非纯粹的原始状态。早在1767年,英国人就登陆该岛,次年,法国海军上将路易斯·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发现此岛,将该岛与古希腊神话女神阿佛洛狄忒所居的岛屿相类比,命名为“新基西拉岛”(Nouvelle Cythère),因为法国人的美化,又称作“爱之岛”(Love Island)。使该岛具有神话般的色彩。欧洲人的想象中,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有一个美女众多的“伊甸园”,而且是真实的存在,就这样,塔希提进入了欧洲人的文化视野,1797年,伦敦传教协会的航船“杜夫”号在塔希提建立了第一个教堂。法国另一位海军上将亚伯·都—皮特·科亚斯将该岛划归为法国的保护国,此后成为法国殖民地。等到高更来到这里的时候,失望地发现塔希提已经被欧洲文明所污染。

根据航海日志和探险家的个人报告,塔希提岛的伊甸园神话开始广泛传播,也成为艺术家向往之地,他们绘制出塔希提岛的样貌,包括女性的服饰和舞蹈,比如丹麦新古典主义画家尼库莱·阿比尔格德描绘过塔希提岛的舞蹈场景,从画面上可知,这位画家根本没有去过塔希提,画中的舞者完全是欧洲女子的形象,她们的后背装饰着一对扇形贝壳,显然是根据塔希提岛的传说,将爱神阿佛洛狄忒从贝壳中诞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诸如此类的绘画与叙事,已经以神话的方式重塑了塔希提岛。高更成为这个神话的迷恋者。

高更在巴黎的绘画事业正处于一个沉闷时期,1880年,第五次印象画派展览中高更首次亮相,此后连续参展,却未能引起批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证券经纪人的职业因为法国股市的崩盘而失去赚钱的机会,生存成为高更的麻烦。1986年,高更参加了第八届印象派画展,这次展览的明星人物是点彩派的修拉,修拉是高更十分藐视的一位画家。性格孤傲的高更几乎与印象派的画家都发生了矛盾,包括帮助过他的毕沙罗,他的朋友凡·高。他感觉到商界抛弃了他,艺术界同样,或者说,他抛弃了艺术界。

高更对于塔希提岛的选择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他面临现代社会的厌弃和艺术界的冷遇,开始向往一个远离功利红尘,属于自己的世界,从这样的地方获得的作品,自身就会具备它的独一无二性,这是高更找寻异地的一个想法。在塔希提岛之前,他有几次旅行,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岛,都是短暂的,只有在布列塔尼海滨,高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创作欲望,可以看作是塔希提岛的预演。因为布列塔尼海滨是与法国主流社会有所隔离的一个特殊地域,有土著文化的存在。这次旅行,高更留下了大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