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者:保罗·塞律西埃
保罗·塞律西埃塞律西埃作为理论家,致使他的绘画作品更加趋向观念化,而观念化恰是现代派的特征之一。塞律西埃在英国与高更相遇,一起探讨艺术。他将高更的艺术观带回到自己的绘画圈子里,成为纳比派的艺术共识。
在塞律西埃数量不多的海景画里,很少有随意性的写生作品,他的每一幅画差不多都属于深思熟虑的创作,这种理性化的艺术思维,其象征指涉具有传统意味,带有些许古典主义的气息。所以,他的一些作品与前辈夏凡纳十分相似。这并不排除塞律西埃借鉴了夏凡纳的艺术构思。比如1891年创作的《苹果丰收》(图16-37)采用了古典屏风式的三联构图,这是画家刻意创造的一个伊甸园,远景是一个幽静的海湾,深蓝色的海面和金黄色的沙滩,完全就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近景的山坡上,散布着六位摘苹果的农妇,而苹果树只有一株。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话题。苹果树显然是一种象征,画面通过收获当中的各个环节,表达了人类与苹果的文化渊源。在希腊神话里,金苹果的出场是在宙斯与赫拉的婚礼,而苹果绝非一枚,而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这是大地女神盖亚从西海岸移植而来的,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人。以后就有了更多关于金苹果的故事,与爱情与繁衍的主题有关。所以,在神话那里,苹果树是不需要成林的,一棵树就会有无穷的 果子。
画面的三联式也是以苹果的平面展开视图为边框的,隐含了苹果的孕育意义。画面中每一位女性的姿态都含有某种指涉,基本分为采摘,品尝,冥想,育婴,运输等环节,表达了地中海沿岸的文化传播。该作品的构图与高更的名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十分相似,然而高更的作品在时间上迟于塞律西埃的作品。
1889年《博利德日落》(图16-38)与高更1888年的《海浪》一系列海景画同出一辙,将海滩涂为红色或暗红色,海水为绿色或深紫色,带有明显的装饰色彩。这个时段,正是画家接受高更艺术观念的崇拜期。《海边》作于1914年,描绘了大海与礁石之间的转换关系,主观色彩相当鲜明,画家在淡化自然写实风格,走向装饰艺术。
图16-37·《苹果丰收》(Apple Harvest),1891年
图16-38·《博利德日落》(The Seat at Poldu Sunset),18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