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湾与栈桥

1.海湾与栈桥

海湾在蒙克的作品中是一个特殊的地带,具备自然与生活的过渡意义。康德《判断力批判》第八节里将生物进化分为三个阶段,从水生动物到沼泽动物,之后演变为陆地动物。作为陆地动物的人类,依然无法离开水源,无论江河湖海,都是这种生存选择。桑多尔·费伦齐认为,生命面临的第一大危险不是溺水而是脱水。[2]海湾作为一个水陆共享之地,拥有了两全其美的选择性,所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都在咏唱一个温暖的海湾,或者将它称为“港湾”,港湾是海湾的人工改造,因为人群的长期居住而自然形成,这是蒙克理想中家乡。

桥梁是蒙克创作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在《呐喊》以及很多作品里,他都选择了这样的桥面来承载人物。因此,在研究蒙克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桥”这样的一个特殊环境。桥,跟海湾有一个共同之处,属于一种空间的过渡,或者称之为过渡的空间。它连接水岸的两头,即水域的临时性驻留之地,人与桥的关系,也属于过渡性的关系,人在桥上,不会产生驻留与安定的心理状态,“过客”这个词汇,是过桥人最好的描述。当然,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形,人们在桥上散步与观景,但其驻留依然十分有限。桥,具备匆匆而过与短暂驻留的两种形态,同时带有强烈的“彼岸”目的。

蒙克的“桥”,并非横跨在河流上的桥,它应该是一座栈桥,是通向大海的一座观光桥,从《呐喊》的绘画角度上就可以领会到,因为这座桥的方向是一个海湾。在他的另外一组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比如布面油画《栈桥上的三位姑娘》(图17-3),其中的Jetty便是“栈桥”“码头”的意思,从画中的景观来看,与《呐喊》的桥,是同一个位置的反向视角。当然,在这个位置所产生的一系列作品中,也会写成Bridge,但Bridge这个词汇,它只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桥,其中也包括船桥、码头的栈桥。因此,这些作品中出现的人群,看上去是悠闲的,有的是驻足观望的。当然,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那种短暂的“桥上”状态。而栈桥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彼岸”依旧是“原点”。这里面深藏着人生的哲学思考。

蒙克在这样的位置上,不间断地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获得不同的艺术境界,抒发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朝向海面的作品中,表达一种焦虑、恐慌和绝望,以《呐喊》《绝望》《焦虑》为代表作。这个方向是栈桥的尽头,而尽头是海水。时间正值黄昏,天空是红色的,燃烧的血色的云层,这个时段也是白昼的尽头。

图17-3·《栈桥上的三位姑 娘》(Three Girls on the Jetty),1901年

图17-4·《桥上的女士》(The Ladies on the Bridge),1903年

在同一个地点,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栈桥的反方向,环境即刻就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化,因为栈桥的另一端是优雅的小镇,树木、房屋、斜坡草地、水湾倒影,共同构成美丽的家园。天空不再是血色的,时间不再是黄昏。而是早晨的时光,空气是透明的,洋溢着生命的畅快和愉悦。在这一段的桥面上,没有沮丧的人影和恐慌的神情。全是美丽的淑女,她们身着浅色的长裙,或戴礼帽,或长发飘逸,周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图17-4)

可以将栈桥分为生命的两个极点:一方是生命的危机与死亡;另一方是生命的活跃与美好。而这种分野,仅仅是原点的视角移位。蒙克在这个原点上不断地反向移位,获得生命两级的情感体验。

当然,蒙克曾经描绘出多种形态完整的栈桥,作为俯视和远景的效果呈现。比如《海岸的树》(图17-5),近景是一丛低矮的绿树,背景是海面的一座小型栈桥,此桥的造型没有栏杆,尽头是一间小屋,显出几分温馨。几位女士漫步于栈桥上,更远处有白色的帆影。天色向晚,尚无落日,这是栈桥所表达的安详与宁静。

图17-5·《海岸的树》(Trees on the Shore),1892年

图17-6·《悲哀》(Melancholy),1892年

与此同时,画家也表达栈桥的孤独与失落,《悲哀》(图17-6),近处的男子斜视所指向的位置,即一座平行于海面的栈桥,一名白衣女子沿着栈桥走向海面的方向,栈桥尽头的桥墩旁边停泊着一叶孤舟。男子的视线构成了两个人物的关系,难以割舍却无法沟通的状态,这是男子的悲哀。同样,女子也处于另外的一种悲哀之中,她孑然一人,行走栈桥,远处的流云与近处的海面凸显了人物的孤独与茫然,以及那一叶停泊的孤舟,构建了一个符号系统,悲哀是没有尽头的,也是无法沟通的,悲哀的唯一载体就是孤独。人们试图以栈桥和游船的方式承载它,这是蒙克创造的一个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