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与维纳斯系列

2.贝壳与维纳斯系列

1912年,雷东将创作的注意力放在了《贝壳》与《维纳斯的诞生》(图16-24至 图16-28),这属于一个大型的主题绘画系列,总计作品多达几十幅之多,画家试图以图画的形式解释维纳斯与贝壳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涉及海洋、海生物、人类的性爱与生命的起源等多重思考。画家试图颠覆画史以来关于维纳斯主题的创作。

维纳斯诞生的主题自从希腊罗马时代始终没有中断过。画家和雕塑家竭尽全力来塑造这个爱与美的形象化身。然而,在这个创作的历史长河当中,人物形象一直作为绘画主体,所谓“自贝壳中来”的渊源问题,只是一种符号象征而已。因为贝壳与人体有一个特定的比例关系,雷动开始打破了这样的传统认知和表现。更加重要的是,雷东开始以“性”的理念来解释这个形象的存在意义。

海贝作为一种海生物,它的形质与女子的性器十分近似,在东西方文化当中,都含有这层寓意。基督教中用贝壳盛水洗礼,美洲土著女性以贝壳装饰身体,中国的考古发现,均可以获得贝壳作为女性与初始的一种文化表征。雷东作为画家,或许没有去探究贝壳的文化渊源,但他凭借艺术家的敏感,发现了贝壳的形象与维纳斯的内在联系,所以,他开始在贝壳这一主题上大做文章。

关于贝壳的单体描绘,雷东主要运用他擅长的粉笔画(或称粉彩画),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所使用红垩笔、白垩笔发展而来的画种。18世纪开始出现多种色彩的粉质画笔,19世纪后期普遍流行,它是在各种色泽的、表面肌理有绒质效果的特制画纸上用粉质的多种色彩的粉笔作画,由于质地效果很美丽,使画面产生天鹅绒一般柔和的效果。同时携带使用方便,很受19世纪末画家的欢迎。雷东的许多重要作品均以粉笔画完成。

以粉彩画表现贝壳,为了表达贝壳出口润滑的质地。雷东选择的贝类属于海洋中蝾螺科(Turbinidae)的一种,背面有凸起的刺状,开口处光滑,质地恰如人的皮肤,特别是口唇以及女阴等部位。这也是引发画家性想象的起点。当然,自古希腊以来的维纳斯造像是他的主要参照。就像雷东之所以画花,也是以画见人,他说过:花是灵魂的反射,花朵和人的面孔一样,一朵就是一个谜。而贝壳更属于这样的秘密。

雷东的粉彩贝壳运用了水的润染,所以局部具有水彩的迷离感。当然,画家强化了那种皮肤的润滑。在蝾螺科贝壳的右下方,陪衬以一枚凤凰螺科贝壳,体量较小,而且是贝壳的背面,这种陪衬有何寓意,属于形式的平衡还是具有内容的指涉,值得思考。

就像连环画一样,根据绘画内容呈现维纳斯从孕育到诞生的全部过程。贝壳造型最终孕育了维纳斯,这位女神像鸟卵中成型的幼鸟,又像子宫中的婴儿,侧身躺于贝壳。这是维纳斯的孕育时期,依然是在沉睡之中。贝壳四周,天地完全是一片混沌,雷东十分擅长表现这种形体与色彩的表达。

维纳斯终于从平躺发展成为站立。但是,她的手臂永远在上伸弯曲并遮蔽头部,好像十分的羞涩,或者惧怕外部世界的突兀出现。

雷东的维纳斯,站姿多种,有垂手而立的,有单臂上举且扭身的,甚至还有手捧书卷且持羽毛笔的,如此等等。她们所在的贝壳的形状与色彩也有所变化。还有手持金苹果,站立的贝壳犹如海葵之状。

维纳斯亦有坐姿,她坐在巨大的贝壳里,像小船一样在海面上漂游,就像中国《庄子》里所说的“腰舟”。关于维纳斯的诞生,画家所运用的色彩也是极其虚幻,竭尽靓丽之表达。

图16-24·《贝壳》(The Seashell)之一,1912年

图16-25·《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912年

图16-26·《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912年

图16-27·《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912年

图16-28·《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