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派与超现实主义的海洋
1908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览,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发表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概念。此后,毕加索发展了这种造型和画风,而“立体主义”的指称也就约定俗成。[6]
在毕加索(也包括立体主义其他画家)的绘画中,通常以《亚维农的少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立体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富于装饰性。画家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1918年的《洗浴者》(Bathers)被认为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早期的作品,画面人物保留具象的视觉。但吸收了非洲木雕面具的影响,但已经呈现出立体主义绘画的征兆。洗浴者的体态以圆锥体的组合出现。但包含着许多写实的元素,特别是海景的描绘,以帆船与灯塔的点缀海面,在毕加索的“海边人体”图式当中不多见。画家习惯于单纯地概括,蓝色的海面上极少添加东西。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探索,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漩涡。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让她们在他娱兴之余成为听话的创作工具,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躺卧裸女》(图17-32)绘于1932年4月,成为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很大程度是因为2022年5月17日苏富比现代艺术的拍卖,最终以6750万美元成交。这幅作品是毕加索为妻子玛莉·德雷莎·沃特创作的海边肖像。成为拍场上历来价值最高的玛莉·德雷莎·沃特肖像。
毕加索本人酷爱大海,他的表白:我是大海之子,我渴望沐浴其中,大口喝下咸水。已经极尽疯狂。之所以与玛莉·德雷莎交好,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她是一名游泳运动员。因此画家将她安置于大海上作肖像。画面中,玛莉·德雷莎的四肢伸展,强壮丰满,尤其夸大了她的臀部,蕴含大海的暗示:作为游泳健将,具备特殊的体态和技能。很多评论家认为人物的躺卧姿态之奇特是前所未见的,但未能做出具体的分析。是的,画家在造型中将她塑造成一个海生物,这是一个谜,似乎无人破解它。
图17-32·《躺卧裸女》2022年苏富比现代艺术晚间拍卖现场(拍卖资料图片)
首先,《躺卧裸女》描绘的是一尊雕塑,并非真人。在毕加索的眼中,玛莉·德雷莎是情人、模特儿和女神的化身,在他的作品中扮演过许多角色。在布瓦杰鲁暂居期间,毕加索创作许多雕塑作品,以玛莉·德雷莎为主角,产出一系列石膏半身像和她裸体斜卧像。而《躺卧裸女》正是以雕塑的形象得以呈现。扭曲变形的女性躯体,折射出毕加索对女体的欲望和想象。毕加索摒弃自然主义,创造由纯粹生物形态组成的人形,源自他超现实主义创作。
其次,玛莉·德雷莎的躺卧形象,类似于海生物,游鱼和章鱼的拟型。作为游鱼,她前伸的双臂构成鱼头的造型,臀部作为鱼身,双腿是鱼尾。作为章鱼的形象,他的四肢、头部和臀部都成为延伸的鱼爪。章鱼是西方海洋艺术的传统形象,它的软体和力量使人们获得了一些身体的感悟。而鱼的独体表达,在毕加索的绘画中也曾出现。
1927年,毕加索结识17岁的玛莉·德雷莎,大多时光是在海边度过的,准确地说是幽会。但两人的情感一直很隐秘,直至在毕加索在回顾展开幕前的不久,才开始真正将她入画。
同年的《海边女子》(图17-33)也是描绘沙滩上的玛莉·德雷莎,与《躺卧裸女》完全是一个姿态:双手伸张,夸张的臀部。不同的是,《海边女子》采用了平面拼贴式的画法,这是毕加索幼年剪纸的深刻沉淀。可以看作是《躺卧裸女》的另外版本。
1931年的《海边的人物》(图17-34)与《躺卧裸女》属于同时期的作品,画家运用立体主义的方法刻画沙滩上的一对情侣,他们紧紧相拥,亲吻对方。应该是画家与玛莉·德雷莎海滩约会的真实写照。
平面拼贴与剪纸的结合,是毕加索开创的一种造型手段,他将儿童与民间造型的质朴与单纯纳入了艺术创作。1956年《海滩上的男子与女子》(Man and Woman on the Beach)似乎与性爱有关,毕加索这一类题材的创作,采用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回避一些具象的表达,他在情绪宣泄的同时,不得不考虑世俗的东西。
当然,画家还是借助于传统表达一些隐晦的内容,比如1928年《洗浴者正打开海滩浴室门》(Bather Opening a Cabin),将洗浴者变形为人头马的形象,这是借助于古希腊神话的故事,表现男子被情欲所驱使。
在毕加索立体主义的海滩人物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他在1937年创作的《大洗浴者的阅读》(图17-35),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这是一幅严肃之作,一位女子在海滩上埋头读书,沉浸在书籍的境界当中,背面是蓝色的海洋和天空,几乎是纯色的衬托下,犹如沉浸在海洋里。这也很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英文用了Great来修饰洗浴者,表明人类精神生活的崇高性。
图17-33·《海边女子》(Woman on the Beach),1932年
图17-34·《海边的人物》(Figures at the Seaside),1931年
图17-35·《大洗浴者的阅读》(Great Bather Reading),1937年
毕加索的海景画创造了一个“立体人物+平面海洋”的图式,同时,在立体主义表达之外,也只有人物的变形处理,还不成能为彻底的现代派艺术。只有到了俄国人瓦西里·康定斯基那里,海洋才得以从传统艺术思维当中超越。康定斯基总结了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的风格,决意抛弃物质化的东西,将色彩与形式的和谐作为追求目标,由此而创造了抽象的海洋。其代表作《海滩景色》(Beach Scene)、《即兴31》(海战)[Improvisation 31 (Sea Battle)]成为标志性作品。绘画史就像很多条江河,流淌不息,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成为永恒。
【注释】
[1][挪]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冷杉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
[2][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陈瑾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 年版。
[3][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版,第87页。
[4]Wilhelm Bölsche,Das Liebesleben in der Natur:Eine Eine Entwwicklungs-geschichte der Liebe,3 vols.,Eugen Diederichs Verlag,1900-1903.
[5]JE Cirlot,Picasso:Birth of a Genius,Elek,1972,125.
[6]Christopher Green,Cubism and its Enemies:Modern Movements and Reaction in French Art,1916—1928,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