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9到20世纪之交的海景画:诺曼底现象

四 法国19到20世纪之交的海景画:诺曼底现象

印象主义产生的时代,正是风景画和海景画兴盛的时期。欧洲的大部分画家喜欢到法国巴黎学习艺术,不同程度地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就法国本土的画家来说,他们中的一些画家也许未能进入印象派这一行列,但不会摆脱当时的艺术风尚。从风格上论,这些画家大多属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但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他们活动在诺曼底海岸线上,描绘那里的海洋风光。[10]

阿道夫—费利克斯·卡尔斯与路易斯·亚历山大·杜布尔被称为“诺曼底之子”。画史还是将他们归于印象派。卡尔斯出身贫寒,早年习版画,并喜爱印象派。他多次入选沙龙展,晚期热衷描绘海港景色。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卡尔斯并不喜欢光鲜的色彩,他偏好使用棕色、灰色和深绿色,气质深沉,因此被冠以“灰色的印象派画家”之名,与其他善用明亮色调的画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卡尔斯笔下短促而规律的大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了空间的深度感,对其他印象派画家的笔法有一定的影响。从1862年至1874年,卡尔斯多次描绘维勒维尔(Villerville)、迪耶普等诺曼底小镇附近的悬崖和海景。

《勒皮的悬崖》(图13-39)这幅小尺寸的作品中,卡尔斯刻画了一片孤寂的海景,一个男子正背对着观者,向画面深处走去。天空中翻卷不散的乌云强化了沉郁内敛的作品风格。卡尔斯借助惯用的灰色调刻画了海岸边耸峙的悬崖峭壁,用平和而坚定的笔触塑造了岩石的体块感,取景角度奇崛,颇有恢宏的张力。单体的人物在其中显得渺小而孤独,给观赏者以沉重的共鸣。

他的海景画以极低的视点和极宽阔的视域,表达无限的空间感。《科镇的圣瓦雷利》(图13-40)是仿佛拉远了的景观,平静、大气而又意味十足。画家采用了超长的横幅,以图表达海阔天空的画意。

图13-39·《勒皮的悬崖》(The Cliffs of Puy),1862年

图13-40·《科镇的圣瓦雷利》,1864年

杜布尔是翁弗勒尔人,早年从商,业余时间进行创作。1868年,杜布尔在翁弗勒尔创建了美术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翁弗勒尔的景色是他的绘画主题。杜布尔以海景画的精巧创作而著称,往往缀以零星的人物与海景产生互动。他常描绘诺曼底美丽的海岸风景,以及海滨浴场上的人群,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滨海维勒维尔码头》(图13-41)中,能看出杜布尔所受的古典绘画训练的痕迹,倏忽瞬息翻滚的海浪定格在一瞬间,浪花激荡,线条极其富有流动感与节奏感。浅绿的海水与灰蓝色的天空明亮单纯。画面中的人们或垂钓、散步,或坐在岸边休息。

杜布尔将现实主义与主观色彩,观察的准确和恣肆的笔触相结合,在画面上形成一种“节制的诗学”。作为一个诺曼底人,杜布尔却终日痴迷于巴比松的米勒,他为诺曼底营造了一种日常生活的诗意,例如《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图13-42),以极为细密繁复的印象主义色点和写实的造型,创造了纪念碑式的崇高。

图13-41·《滨海维勒维尔码头》(The Jetty at Villerville),1862年

图13-42·《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Mussel Collectors on the Beach of Honfleur),1876年

保罗·于埃是海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追随者,并与德拉克洛瓦有所交往,所以画史将他归于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于埃画过一些海景画,主要表现诺曼底海岸风光,他留恋于埃特莱塔拱门一带的海滨。《埃特莱塔,岩门》(图13-43)选择的是相对低平的侧视视角,展现了山崖的独特形状,尤其是山体与伸入海中的拱门。于埃以大色块平涂的手法描绘平滑的海面和沙滩,波涛层累,卷起的白沫与静止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拱门则笼罩在一片柔和的玫瑰色之中,光线在岩石表面折射出多样的视觉效果,而横向排布的笔法也突出了山体粗粝的质感。

法国画家夏尔·莫赞出生在音乐世家,他擅长海景画,作品大多描绘诺曼底渔港,参加过1824—1861年间的沙龙展。莫赞的艺术风格比较传统,以其精细的写实手法表现海洋和渔民的生活,对于光线的运用借鉴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手法,具有舞台效果。《维勒 维尔打鱼归来》(图13-44)描绘在风浪中归来的渔船,云层中透出的阳光照射在渔船上,海浪起伏,水色的透明感极强。而渔民在风浪中搬运鱼筐,从容不迫。

图13-43·《埃特莱塔,岩门》,约1849年

于勒·诺埃尔主要活动于布列塔尼和诺曼底地区,诺埃尔的绘画风格与莫赞很相似,擅长写实。费康港(Fécamp)是诺埃尔经常描绘的主题。费康是一个濒临拉芒什海峡的港口城市,1858年的《费康港》(图13-45),画家描绘了一场暴风雨,归港的渔船在海浪中挣扎,努力靠岸。

图13-44·《维勒维尔打鱼归来》,1850年

图13-45·《费康港》(Fécamp),1858年

卡尔·杜比尼深受欧仁·布丹画风的影响,终生绘制以诺曼底海景和枫丹白露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作品,也是诺曼底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维勒维尔海滩》(图13-46)描绘维勒维尔小镇附近的海滨风光。在一道蜿蜒的海滩边,刻画了三个漫步者的背影,正向画面深处的山崖处走去。海滩上堆积着大块的砾石,天空中乌云翻卷,笔触粗糙而厚重,增强了整幅作品的肌理感,风格壮阔而不失细腻。

《海边峭壁》(图13-47)描绘了诺曼底地区一处空旷的海滩,近景处正有一个男子探身窥视着脚下翻卷的海浪,身后则是延伸开来的深色沙滩。远处是诺曼底地区典型的白色山崖,岩石表面映出天空中微妙的色彩,顶部覆盖有草木。远处海天相接处泛起橘色的光线,与浅蓝色的天空和青绿色的海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全画意境壮阔,以柔和的笔触传递出云朵翻卷和海浪拍打沙滩的景象,是诺曼底画派钟爱的图像主题。

图13-46·《维勒维尔海滩》(Villerville Beach)

图13-47·《海边峭壁》(Cliffs near the Sea)

值得提及的是印象派画家斯坦尼斯拉斯—维克托—爱德华·莱比纳,他出生于诺曼底的卡昂,师从柯罗,以描绘风景著称。他曾受邀参加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展,被视为印象派运动的先驱。当然,他没有像印象派大师的名声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确留下了写实而抒情的诺曼底海景风光。1860年所作《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图13-48)刻画了特鲁维尔海湾那种特殊的断崖,以及与大海的关系。

保罗·埃利·格涅兹,吸纳了野兽派和纳比派的画风,色彩鲜明,笔触粗犷,形体有几何之美,擅长风景和海景画。《普卢马纳赫和七个岛屿》(图13-49)描绘了普卢马纳赫海岸独特的玫瑰色礁石,他用黑色勾勒出岩石粗犷的轮廓线,再借助赭色、红色、紫色和土黄色渲染出多样的色彩效果。海岸泛起白沫的蓝绿色波涛与岩石的暖色调和体块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13-48·《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1860年

图13-49·《普卢马纳赫和七个岛屿》(Ploumanach and Seven Islands),1924年

【注释】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9卷(上),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31页。

[2][英]哈罗德·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阎嘉、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3][美]欧文·斯通,《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常涛译,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

[4]黄永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7页。

[5]利斯贝特·赫恩克,《梵高与艺术市场》,《阿波罗》1997年第2期。转引自《世界美术》2004年第2期,第61—65页。

[6]利斯贝特·赫恩克,《梵高与艺术市场》,《阿波罗》1997年第2期。转引自《世界美术》2004年第2期,第61—65页。

[7]M.贝利,《梵高卖出的第一幅画:伦敦的自画像》,《阿波罗》1996年3月,第20—21页。

[8]利斯贝特·赫恩克,《梵高与艺术市场》,《阿波罗》1997年第2期。转引自《世界美术》2004年第2期,第61—65页。

[9]哈佛大学博物馆的作品介绍,高铭2023年参观时翻拍并翻译。

[10]2021年7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了《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涵盖了法国19到20世纪之交海景画名家的代表作,以下画家与作品大多取材于本次展览。图片来自潘煜的现场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