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怪形象的缘由和普及

1.海怪形象的缘由和普及

中世纪的海图并非都有海怪的描绘,它主要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存在,或者称之为海图艺术品。显然,制图人并没有见过海怪,但为了表达对于大海的敬畏之心,就从各种带有插图的书籍上收罗各种海怪造型,差不多每一种陆地动物都在水中有其对应的水生动物,让整幅地图看起来具有艺术趣味。

中世纪欧洲以航海为主的《世界地图》中,海怪的出现到兴盛,直至消失,大约的时间在8世纪到16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人们对于海洋的熟悉,宗教迷狂的淡化,海怪也就逐渐消失了。

从大的文化环境上看,中世纪需要这样的一个海洋环境,从而掌控人类的行为。圣奥古斯丁和塞维利亚的依西多禄认为,“怪物”是上帝造万物时有意为之,属于宇宙不可或缺的组成,可起警示作用,可防范原罪。为了强调地图的宗教性质,12世纪60年代绘制的《诗篇》地图(图3-17),耶稣的形象出现了,而且占有上方的统治地位。所以,海怪不仅来自海图,也包括教堂,以及一些博物类的书籍,成为中世纪海洋文化和造型的一个热点。

随着海图与海怪形象的普及,教堂为了装饰和渲染神秘气氛,将相关图像纳入其中。比如瑞士齐利斯的圣马丁教堂(Church of St.Martin in Zillis)的穹顶装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153块饰板组成。这样的地图是呈现基督的历史,主题为《圣经》故事和圣马丁的生平事迹。其中的海洋部分主要由海怪组成,包括:狼鱼、羊鱼、公鸡鱼、雄鹿鱼、狮鱼、马鱼、象鱼等(图3-18)。其中隐含上帝创造万物的意义,而海洋这种浩瀚无垠的存在,使用海怪的确是一种选择。

齐利斯圣马丁教堂并非一种例外的表达,在西班牙奥伦塞的圣彼得教堂(The Church of San Pedro de Rocas in Ourense)有一幅12世纪中期的世界地图。法国的圣西文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Silvain)曾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的壁画作品,如此等等。

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Bavarian State Library)藏有一册1180年左右的抄本,集神学、解经、祈祷文与末世论为一体,配有5张宇宙示意图。将地球呈现为圆盘状,以庞大的蟒蛇缠绕地球,一直吞咽自己的尾部,这种衔尾蛇,希腊语称作“Uroborue”,代表《圣经》里的海怪利维坦环绕世界,是宗教时代一种世界观的表达。现存于米兰的一份13世纪抄本和存于伦敦的同期抄本,皆有类似的图像,且刻画得更加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