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象派的“点彩”

一 新印象派的“点彩”

如果说莫奈对于户外光影的追求是印象派的一个特征,另有画家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诸君的绘画技法成为新印象派的一个标志。乔治·修拉所开创的“点彩”,被画史称为“点彩派”,此后的野兽派诸多画家大都尝试过点彩的技法与格调,包括后世乃至现代的画家。要厘清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点彩”技法的兴起,只要以这种技法为主要表现的绘画和画家,都被称为“点彩派”,因为与印象派联系密切,也被称之为“新印象派”。

“点彩”这种看似单纯且稚拙的绘画技法,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首先,在于“点”是构成图像的最基本的元素。所谓“点彩”,摈弃传统的轮廓线描绘形象,改用点状的笔触,积点成线,构成物体轮廓形象,继而积点成面,形成物体的整体形象。其次,就“点”自身来看,它也是具有面积性的,每一个细小的点,都占据相当的空间。当我们将一张清晰的图片,不论它的分辨率有多高,当我们将图片的局部不断放大,就会发现图片的形象是有无数的点子所构成。如果从色彩的角度来观察,所有的“色点”都会形成色彩的混合体。“点彩”这种绘画方式,依据科学原理,“点”通过合乎光色规律的并置,无数的“色点”在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合的形象,这种形象在视觉感受上,与传统的轮廓线绘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种炫目的光彩,当然也伴随着形象的模糊性。由此而引发艺术界的一些争议,获得绘画界内部的充分注意,画家们大多在有意无意地尝试这种技术。

点彩派的先驱之一保罗·西涅克在1899年发表《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对此做出总结: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意图。西涅克所说的分割主义,是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的笔触,彼此临近地铺排在画布上,获得色彩构成的形象感。使用分割法作画,属于色光的混合,从而增加光感,提高反射率与明亮度。具体的做法,画家在画面上使用纯色,放弃调色板上复杂的调色过程,那么,中间色怎样获得?完全依靠观赏者在某种适宜的距离上进行视觉调和。根据这一原理,画家将色调分割成七种原色,成为点彩的基础色。

显然,新印象派的出现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与实验成果启发和推动着各项艺术门类的进展,甚至于有的艺术家专门投身科学研究的领域,比如说歌德就研究色彩,他基于牛顿的光学理论,写出《色彩理论》的著述。而海景画家透纳就倾心于歌德的色彩学,创作过《歌德色彩理论》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作品。透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印象派的先声。

新印象派的画家吸收了关于色彩对比和色彩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认识到单纯色在各种颜色的铺排中会产生另外的色彩感受,给予视觉特殊的刺激。瑞士学者D.萨特在1865年写成《美学概念及应用》,主要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主张科学实验对于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这种文化氛围是新印象派产生的基础。

点彩的绘画形式,对于水色的表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视觉效果,所以,新印象派对于水岸的描绘特别感兴趣,当然包括海景和其他水域。因为水色是表达光色最佳的载体,而且,水色对于周边物体会形成反光,新印象派画家对此获得充分的发挥。乔治·修拉作为新印象派的倡导者,就是一位光学与色彩学的研究者,他的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光学色彩学在绘画领域的实验。他的代表作《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正是这种绘画实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