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本书的缘起主要在于我的朋友汪明强,一位海洋题材的油画家,从他每届入选的“国展”作品,到他的“个展”主题,全是海洋题材。汪明强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艺术学院的教授,2015年秋天,他创办主持了首届“海洋油画国际学术论坛”,我负责其中的文字工作,并且编辑《海洋美术研究》学术辑刊,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联系。
有一次,他跟我说,是否能够策划编写一部关于海洋美术史论方面的专著,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我们没有专职科研人员,仅靠一两个人兼职不足以完成。鉴于条件不充分,也只能畅想一番。
第二次说起此类话题的时候,我已经退休,汪明强到海口经济学院担任南海美术学院院长,多次来访,邀请我前往海南共同谋事。他确定将海洋美术与设计作为学院的学科定位,不仅将《海洋美术研究》的期刊做下去,还要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否则无法体现这一特色。没有现成的教材怎么办,就自己编写吧。同时,也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做出长远的打算。这些想法都是在对谈当中形成的,于是,我就将这件事情记在心上。
2022年的冬季,我完成了在青岛的一项执教合同,就来到南海美术学院任职,我的办公室在学院的五楼,窗外是一株高大的火焰花树,正值开花季节,一丛一丛的红花,像火炬。我伴着花树,开始了写作。时间将近一年,书稿杀青。
绘画史的写作,在收尾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一种惶恐。搁笔《欧洲海洋绘画史》也是如此。因为历史的悠远、艺术境域的辽阔和艺术作品的浩繁,唯恐这样一部小册子会出现什么重大的遗漏,无法担当艺术史的使命。实际上,遗漏是难免的,每一位作者的学术视野都有所局限,另外,遗漏本身就是一种筛选,这个筛选的过程恰好成就了不同作者的史学认知,从而形成各种绘画史版本的差异性。
将海洋绘画作品的解读作为本书写作侧重点之一,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国内关于西方美术史的著述,习惯于粗线条的叙述“概况”以及社会宏观(政治经济与艺术)的因果关系,忽略作品的细读,况且所使用的作品案例重复率太高。“细读”的方法经常会赋予作品以全新的意义,或者改变阅读的走向,比如人们熟悉拉斐尔的《圣母子像》,看到原作,就会发现背景是一个海港,海面虽然狭小,但可以观察到防浪堤堆放的大片石块,与现代海港建筑完全相同,这应该是古老的佛罗伦萨港口。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人性化,环境的世俗化,体现在海港的现实刻画。许多概念应该落实在具体的作品中,才会成为绘画史,而不是一般的通史。
将许多相关的绘画史著作摆放在书桌上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避开那些过于熟悉的画面和重复性的解释。比如说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我没有使用这个经典画面,而是选择他的一个草稿,便于介绍画家的创作经历。而波提切利《维纳斯之诞生》,太熟悉了,因此画面直接放弃。由于文化类型的差异等诸多原因,许多作品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或者就是一个空白。有限的史料往往避重就轻,重复“已知”,回避“未知”。面对这些难题,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作品分析来破解它。绘画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也应该融入其中,而不是彼此分离。
其次,海洋绘画作为一个特殊的题材门类,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门派分离于绘画史,需要从浩繁的艺术史当中发现它的存在,并探讨其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以派别或潮流的姿态,而是以作品的面貌出现。比如说吧,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位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涉及海洋,但不属于代表作,或者孤立出现,在整个绘画史上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海洋题材来说就要重新估量它的价值,以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
你必须埋头在无尽的作品里,我相信,一部绘画史,所有的奥妙都隐藏在作品当中,史学家的责任是寻找其中的艺术密码以及画家的相互借鉴与传承。毕加索从马蒂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必须让作品发言,马蒂斯笔下的海景与室内小提琴的系列构图,被毕加索借鉴并改造成立体主义画面,表面几乎不留痕迹,但细读就昭然若揭。绘画史的变迁与因果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作品分析当中展开。
正因为作品的分析,需要较大数量的图例,图例的选择、图片质量和数量的把控都曾经遭遇过麻烦,争取使用原作的翻拍,争取获得美术馆网站的图库,尽量减少印刷品的翻拍而造成色彩的失真。
欧洲海洋绘画史纲的建立,是在东西方海洋绘画的比较体系当中生成,尽管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实际内容,但这个题目本身源于一个现实:中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而海洋绘画十分匮乏。东临日本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凡略微了解日本绘画的人都会知道《巨浪》,这便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北斋的巨浪有多幅版本以及同类型的创作,就像莫奈的“印象”海洋系列,中国的文化背景不会产生这个分量的题材和主题。当你确定选题的时候,中西比较的内在驱动力便发生作用,总之,你是站在这个视角去领略波澜壮阔的欧洲海洋绘画历史,并领会到它对于中国现代海洋绘画的启迪与影响。
假若,在写作东方海洋美术史的时候,欧洲就成为一种参照,在参照中获得一个民族和地域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流变,但愿这一写作的规划能够实现。
感谢学林出版社刘征社长和许苏宜编辑为该书出版所做的贡献,起初,他们看中这个选题,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编辑过程中一波三折,终得圆满。
感谢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何章强教授,在他与学院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为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并申报了“海口经济学院省级特色学科设计学建设项目资助”。谨将此作回馈我的学校与学院。
周怡于2024年元宵节,时在南海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