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宗教与海洋
艾瓦佐夫斯基有少部分作品涉及宗教和神话,也是与海洋相关,甚至也应该将它们归于海洋题材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主要有海神波塞冬的形象、耶稣和诺亚的形象。
《圣经》的记载,有一次门徒渡海,耶稣并没有告知门徒出海目的,只是吩咐他们“先渡到那边去”。既没有同往,也没有告知什么时候相会。当海上的风暴来临的时候,人的本性就会暴露。当“主”看到门徒受难的时候,就会行走于水面,希腊文的“行”字,意义是“徘徊,四处走动”,可知“主”没有直接上船,而是行走于周边,表明是保卫者与守护者,因此门徒有惊无险。所以艾瓦佐夫斯基作品题为《耶稣行于水面》(Jesus Walks on Water)。“主”的仁慈在于能够体恤门徒的弱点,理解他们的胆小和软弱。耶稣对受难者说的话:“是我,放心,不要怕。”
受难的门徒不仅困于海上,而且困于黑暗。那正是四更时分,黎明前的黑暗。耶稣选择这一时刻来临,正是告诉门徒,在最黑暗的时候,也正是光明快要到来的时候。在《圣经》当中,关于耶稣与门徒渡海的故事有多种。
1888年,艾瓦佐夫斯基创作了多幅耶稣题材的作品,标题大致一致:《耶稣行于水面》。这些作品可能是画家的一种尝试,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画面上的耶稣从远方行进在海面,周身全被光环所笼罩。正值夜间,风雨交加,这种光环就显得格外富有神性。近处是海难之中逃生者在一艘救生艇上挣扎,这个时候,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上帝,他们瞬间在精神上获得某种慰藉,甚至是生命的希望。这幅作品,耶稣主要作为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海难之中。一般来说,在危难时刻,受难的基督徒就会将希望寄托于“主”的拯救,在这样的寄托中获得精神的力量。这一作品表达求救者在海洋漂泊中的灵魂世界。另外的一种解释,受难者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是赎罪,这一思维逻辑使得受难者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以此来缓解死亡的恐惧与苦痛。
画面上,那些在救生艇中划桨的人们不再挣扎与惶恐,他们专注地凝视远处耶稣的光环。一位老者已经灵魂出窍,风行海面,张开双臂,试图拥抱他的“主”。总之,画家以多种方式为海难中不幸的人们寻找一种灵魂的安慰,不管这些受难者是商船的海员还是出海的渔民,或者是海战中的水兵;不管他们是敌方还是自己人。可以看作,是画家对于此前创作若干海战作品的一种反省和精神的补救。1894年,艾瓦佐夫斯基创作《海神波塞冬海上出游》(Travel of Poseidon by Sea),借此表达对于海洋自然界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