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化的绘画特征
前文讲述过贡布里希为手抄本研究总结特征之一秩序感,这些手绘插图程度不同地按照程序化的图示形式来呈现海航或者海战的场面,忽略最基本的物体比例和透视,带有人类早期绘画的思维特征。加之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影响,很多画面注重装饰效果,强化了这种秩序感。概括此类绘画,所谓的秩序感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背景的装饰图案替代自然环境,从现实意义上看,所有海洋题材的作品,其背景应该是自然的海洋环境,天空、海洋、岛屿和码头之类。在10—14世纪的很多插图中,以装饰性图案作为背景,而且这种图案往往是十分亮丽和注目的色彩,为了凸显画面的华丽和高贵。比如《法国纪事》14世纪手稿(大英图书馆目录,英国图书馆)中的《拉罗谢尔海战》(图3-11)。1372年6月22日,英格兰王国的彭布罗克伯爵约翰·黑斯廷斯率领一支英格兰舰队驶进比斯海湾,试图解救被围困在拉罗谢尔(今法国夏朗德滨海省省会,大西洋港口)的英军。但在强行入港时,英格兰舰队遭到西班牙与法国联合舰队的拦击。双方交战两日,英军战败,彭布罗克被俘。
这幅作品是贡布里希所说的“秩序感”最好的诠释。最突出的是背景以图案作为装饰,这就消解了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战船双方的首领处于显著地位,而且身体的体积比普通武士要大一些。近身厮杀表现得也趋于程式化,就像演出的一场戏剧。就画面的整体上看,华丽而优雅,隐藏了战争的残酷。英国图书馆所存插图《海战》,其背景则是使用婀娜的草叶纹枝条作为背景。这应该属于中世纪手绘插图共同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人物造型的刻板化,在海战场面中,交战双方皆处于整齐划一的状态,或者由一人或数人举起刀枪,作为战斗的标识,又以头盔和服饰替代战斗群体,省略了战场局面的复杂性。这些特征都可以从上述举例中可见。
图3-11·《拉罗谢尔海战》(Battle of La Rochelle)
第三个特征是绘画的主观视角,最显著的是海中的鱼类以及各种水生物的出现,它们与船舰共同畅游海洋,一方面强调海洋气氛,起码在中世纪的人们是这样的思维。另一方面增加了绘画的阅读兴趣,海面与海底,共同构成一幅海洋生命的交响曲。
约在1130年,哈巴手稿《圣埃德蒙的受难》(Passion and Miracles of St Edmund)(纽约图书馆)中描绘丹麦人入侵的插图,是一幅富有幽默感的画作。手持武器的武士们乘坐船舰,模样怪诞,相互交头接耳,前排的武士已经走上踏板,正在登陆。而水下的游鱼也在波浪中观看这一场景。
第四个特征是插图都带有明显甚至是烦琐的镶边,有的是画框的模仿,也有的是教堂神坛画的形式,画面的上部带有弧形的边缘。
1266年6月23日,特拉帕尼(Trapani)之战在西西里岛作为圣萨巴战争(Guerra di San Saba,1255—1270年)的一幕在威尼斯共和国与热那亚共和国的舰队之间爆发。由于威尼斯在此前数次军事冲突中均获得胜利,热那亚一方尽管兵力占优,在备战中却选择了守势,更将战船用链条固定起来以期实现各舰之间的机动支援。威尼斯的舰队以此判断热那亚方面士气不足,主动发起多次攻击,直到最终突破热那亚一方前线,后者舰队随之阵势瓦解、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