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神话题材与海景写生
16世纪的前30年是德语国家艺术史上最活跃和辉煌的一段时间,艺术家层出不穷。阿尔布尔西特·丢勒成为德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他诸多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幅描绘威尼斯的水彩画,名字叫《因斯布鲁克》(图4-16),这是画家在作品上部的留名,该作品创作于1495年,现藏于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此幅画为丢勒第一次前往意大利时所绘制的水彩画,在上方有画家本人写的“因斯布鲁克”和签名。在丢勒之前,从未出现过类似的德国艺术作品。意大利艺术史家阿德里安娜·奥古斯蒂对这幅作品做出如下的解释:
改建成巴洛克风格之前的圣雅各大教堂的正面。
背景的山峦几乎可以肯定是阿尔卑斯山,它耸立在通往布伦内罗的道路上。
根据光线以及春天的植物,人们认为这是丢勒返回德国之后所作。丢勒注意每一个细节:透彻的颜色和大比例的风景显示出他在威尼斯逗留期间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位于前景的因河河床比如今更宽。和中世纪的阿迪杰河一样,河床经常被淹没,河水肆意流淌,带着融化的冰雪,蔓延到了田地里。
这幅画被认为是一种艺术风格的鼻祖,在维米尔的《德尔夫特风景》之前,没有人尝试这种艺术风格。[1]
这里所谓的“艺术风格”,正是指的作为海景的风景画,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题材。威尼斯是一座海上之城,所谓的“河道”,便是修造于城市间的海运河,属于海洋的组成或者延伸。然而,早期关于威尼斯的绘画是否属于海洋绘画,这始终会成为一个问题。
丢勒是一位版画家,他的许多版画作品涉及海洋,包括独立的风景画。比如他在1527年创作的《山海之间的要塞》(图4-17),画作三个要素:山、海、要塞,主体部分是山,山巅建有城堡,山脚下有围墙,码头,高耸的塔形建筑,以及入口的拱门,远处的码头停泊着帆船。
《阿里昂》(图4-18)作于1514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的一位音乐家,生于公元前6世纪。有一次,阿里昂乘船到纳索斯岛(Naxos)旅行,船上的水手却是海盗,要夺取他的财物并杀害他。阿里昂要求临死前允许他唱最后的一支歌,然后投海自杀。他的歌声感动了海豚,将他救起,并驮着他抵达纳索斯岛。丢勒塑造了趴在海豚脊背上的阿里昂,手持竖琴,惊魂未定。海豚的形象是海洋动物的组合,游泳所激起的海波运用线条表达得恰到好处。
图4-16·《因斯布鲁克》,1495年
图4-17·《山海之间的要塞》(Fort between Mountains and Sea),1527年
图4-18·《阿里昂》(Arion),1514年
维纳斯在神话中与海洋、贝壳、天鹅和海豚有关,《海豚上的维纳斯》当中的维纳斯驾驭着一只海豚,在海中畅游。她手持鲜花,花上站立着持弓箭的丘比特。丢勒还画过海象的素描,显然,他在《阿里昂》和《海豚上的维纳斯》当中,加入了海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