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
擅长写作的西涅克在修拉去世之后完成了艺术著述《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这是了解新印象派以及它在艺术史上的承接关系最有价值的资料。作者在引言的开篇就给新印象派下了定义:
新印象派就是以色调和色彩的视觉调和作为表现方式来建立起被称为“分割”技巧的,并且从1886年发展了这种技术的那些画家。
这些画家遵守艺术的节奏、比例、对比的永恒规律,极想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光、色彩以及和谐。但又觉得不可能有其他的表现方式,因此采用了这种技术。[1]
这一段描述将新印象派的真正起点做出界定,时间在1886年,这十分符合我们对于修拉和西涅克创作的纵向考察。以此为界限,分析画家在此前与之后的风格演变。这个定义始终将新印象派艺术称之为“技巧”和“技术”,并非艺术思想层面的变革。换句话说,新印象派的产生,给绘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法。
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著作提出的概念“分割”,西涅克认为这是德拉克洛瓦的预见。那些认为新印象派用“点子”作画,在作者看来是俗见。文章说:
新印象派不是以“点子”作画,而是以“分割”作画。
而“分割”就是通过下列方式,使作品充分获得光亮、色彩以及和谐的最佳效果:
第一,是纯色素的视觉调和(棱镜的全部色彩及其全部色调);
第二,各种不同色素的分离(物体色、光源色和它们的反射色等);
第三,这些色素及其比例的平衡(根据对比、层次和辐射的规律);
第四,选取与画幅大小相称的笔触。[2]
纯色素所获得的视觉调和,要比在调色板上反复调试的颜色更要准确,并产生光的感觉。作者引用了德拉克洛瓦的一些名言:
任何绘画的敌人是灰暗!
抛弃一切土质颜色!
把绿和紫的色彩在明部各处,直接画上去,不必混合它们。
绿色和紫色的这些色调,则必须依次分别地去画,不要在调色板上把它们混合。
德拉克洛瓦对这一方法的原则和种种优点早已明确阐述过:“应该让各种笔触实际上不要融合在一起,而要在适当的距离上,通过交感的法则使这些笔触联合自然地融合起来,色彩就会更有力量,更加鲜艳。”[3]
西涅克在19世纪80年代前期的作品,依然可以见到这种努力,他在《贝森港的一个悬崖》《圣布里亚克,莱—贝切特》当中,全力在绿色与紫色之间寻找这种关系的调和。在调和过程中,掌握这些色素的比例和平衡,并选取画幅之大小,而画幅的尺寸与“色点”的大小形成某种比例关系。
《孔卡诺港的赛船会》在蓝绿色与紫色之间的调子,画家把握了色点的大小与密度,将海浪的波涛和浪花表达得富有质感。同年创作的大型作品《圣特佩罗港》(图12-15),加强了色彩的变化,以日出的灿烂辉煌与近景的逆光效果获得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画家充分注意到逆光部分的光线,形象没有消失在阴影中,反而清晰起来。著述中总结说:“新印象的技法,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印象,把黄色、橙色或红色的光,加在物体色上,在最亮的各处,使物体色变热或称为金黄色。阴影部一直作为光的这一调节的补色,呈紫色、蓝色,或蓝绿色,而这些色素会改变和使物体色的各处阴影变冷。这些冷的阴影与热的受光部之间,以及和物体色之间的斗争和变化,构成了物像的轮廓和起伏的形体,它们在整个作品上互相作用或对比,通过明暗所确定的位置和比例,使画面的这一处发亮,另一处发暗。”[4]西涅克在著作中阐述了他们对于色点的使用,在德拉克洛瓦的启发之下:
新印象派为了保证视觉调和,不得不使用小体积的笔触,以使所画的不同色素,后退到适当的距离时,能重新显示出所需要的色彩,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色素。[5]
图12-15·《圣特佩罗港》(The Port of Saint Tropez),1901—1902年
所以,新印象派对于画幅的尺寸十分在意,实际上他们在意的是画幅与笔触之间的比例关系。1895年创作的《和谐时光》(310 cm×410 cm,图12-16)是一幅大型油画,画家描绘了一个自由而文明的理想国,每一个人都是谦谦君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西涅克就像高更一样,幻想这样的一种乌托邦。当然,这个理想之地必定在海滨,而且是在他喜欢的——圣特洛佩。由于画幅的加大,“点子”基本消失,但由于“点彩”的画法,装饰性和形式感越发明显。这样的作品还有1898年的《卡波—迪—诺利》(图12-17)等。
图12-16·《和谐时光》(Au temps d’harmonie),1895年
图12-17·《卡波—迪—诺利》(Capo di Noli),1898年
西涅克还引用了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关于色彩的论述,包括他对于浪漫主义绘画的一些美言,大都是对于明快鲜亮色彩的赞语,意味着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获得了美学观的胜利。对于德拉克洛瓦的贡献,西涅克总结说:
色彩画家的发展,——受康斯特布尔、透纳影响的德拉克洛瓦,并受东方艺术和科学的指引。从但丁和维吉尔到圣苏比尔斯教堂中的装饰壁画。——他的科学方法的优点。——范例。他对光和色逐渐掌控。——他已经完成的和有待于他人去完成的事业。[6]
从这段引文中可知,提及的画家都是著名的海景画家,作者认为,德拉克洛瓦受到了这两位海景画家的影响,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在那个追求光色鲜亮的审美时代,海洋成为最好的载体和表现对象。对于“印象派的贡献”一章中,作者开篇这样总结:
先驱琼康、雷诺阿、莫奈、居约缅、塞尚、西斯莱。他们初期受库尔贝和柯罗的影响,——透纳促使他们向德拉克洛瓦学习。——简化颜色的调色板。——印象派。——因混合而变暗了纯色。——感觉和技法。[7]
西涅克记录了印象派莫奈与毕沙罗于1871年在英国向透纳学习的经历,正是这一次见面启发了他们使用单纯色。回到法国后便专心研究英国的发现,并拜访正在研究光色的荷兰籍画家琼康,琼康与透纳不谋而合。西涅克引用了茹尔·拉福盖在1896年5月15日《白色杂志》上发表的评价:
印象派用无数跳舞般的闪光片来取得色彩的颤动,这一奇妙的新技法是被这位热爱激动的狂人德拉克洛瓦所预感到的。他在浪漫主义沉着的狂热驱使下,不满足于表现激烈的动态和强烈的色彩,而用了颤动的线状笔触去塑造形体。[8]
从1874年起,他们开始简化调色板,使用单纯色。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问题,《日出·印象》作于1872—1873年之间,自此印象派已经旗帜鲜明,看起来关于纯色的使用应该早于西涅克的陈述。当然,西涅克对于印象派的所谓缺憾提出批评,他认为印象主义画家使用视觉混合时,排除了任何精确的和科学的方法,引用他们中间的一位大师的名言来说:“他们作画像鸟儿唱歌一样。”西涅克论述“新印象主义的贡献”时说:
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纯色和视觉调和的独特使用。——分割,它确保了极度的鲜亮和全面的和谐。——问题是技巧,而非才华。——新印象派来源于德拉克洛瓦和印象派。——技巧相同,但各具个性。[9]
著作描述了1986年的最后一次印象派画展,认为这次画展展出了第一幅分割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此外,还有毕沙罗父子和西涅克自己也使用了该技法。这些作品并不受欢迎,但引发了注意。
西涅克认为,他们之所以采用“新印象派”的称号,并非吹嘘自己的成就(印象派还处在艰苦斗争中),而是为了向先驱们致敬,并表明尽管方法不同,而追求“光线和色彩”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的差异在于所使用的技术完全不是印象派的。“印象派的技术更是强调本能和瞬间,而新印象派的技术则更是强调思考和永恒性。”
新印象派的构图也是遵循理性思考,画家在作画前,首先考虑的大概是:确定何种曲线和何种阿拉伯式图案在画布上的分布,然后以何种色彩和色调画到画布上去。正像上述西涅克的绘画一样,新印象派的画家注重设计感,以逻辑关系架构图画。他们相信,新印象派的创作方法要比印象派的绘画更加和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构图的推敲和色彩的美学语言。全面的纯色与完全的和谐是新印象派的特征。
西涅克专门开辟一个章节《分割笔触》来分析新印象派的“分割”技术,开头的摘要部分这样写:
新印象派的“分割笔触”,只能使用这种笔触才能保证视觉调和,纯色以及比例。——分割和点子。——德拉克洛瓦的线状笔触、印象派的逗点笔触、新印象派的分割笔触是同一传统方法,为什么承认前两种方法,而不承认后一种方法呢?它并无妨碍,而且还为前两种提供了许多优点。分割和装饰画。[10]
西涅克的《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对于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总结和发展的描述,属于当事人之亲历,是绘画史上可靠的文献记录。尤其对于“点彩派”的科学与艺术分析,自我解剖,精细准确,也是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
【注释】
[1][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2][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3][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4][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5][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6][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7、39页。
[7][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7、39页。
[8][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7、39页。
[9][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10][法]保尔·西涅克,《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闵叔骞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