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圣地:埃特莱塔海滨
埃特莱塔海滨是法国诺曼底绵延数公里的一段海岸,是大自然创造的白色断崖,前文已经做出描述。海岸崖壁与海潮相连接,白垩岩体自身的美丽,它在各种天气条件所呈现的复杂色彩,它投向海面的倒影以及在海浪跳动之中的变化,引发了莫奈的特别兴趣。
莫奈之前的艺术家对这一景观的描绘,形成传统。这些名字有:雨果、福楼拜、莫泊桑、波德莱尔和一些画家,诸如德拉克洛瓦、柯罗、布丹、库尔贝、德加、雷诺阿等。但至今没有人像莫奈那样执着地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反复表现这一主题。从1868年起,埃特莱塔海水浴疗养站总是对莫奈别具吸引力。从1883年到1886年,他每年都会去那里,潮汐、多云、早晚、雪天、倾盆大雨,以及有时太阳出现时产生的气象变化,都是进行绘画实验的题材。莫奈特别着迷于居中的那个拱形大门洞,至少为它画了十几个版本。他锲而不舍地一次又一次描绘它,从不同的侧面,从远处或近旁。有时风格变化很大,从草图到几近点彩派的构图,用上各种画法。海有时是平面的,有时则成了怒海。白垩的悬崖吸收光线后变幻出各种颜色:粉红、灰色、淡紫或者蓝色。他有时通过色调的分解,甚至能够抓住气氛里哪怕是最细微的感光性。这是一种宣告“系列”的工作方式。莫奈之后的另一位画家步其后尘,那就是马蒂斯。
作家莫泊桑与莫奈有过一些交往,甚至陪伴他到户外写生,莫泊桑曾经对莫奈的绘画做出评价:我经常伴同莫奈在野外寻找他的印象,那时他过的生活不再像是个画家,简直和一个劳苦的猎人一样。孩子们带着五六幅画布踉跄地跟着他东奔西走。1886年,在埃特莱塔海滨,莫泊桑也跟随着去了,他写道:
去年,我经常陪伴莫奈去野外寻找印象……我曾见他捕捉到白色悬崖上的一道落日余晖,他使用黄色颜料,以点状笔触将之镌刻于画布上,铺陈其上的黄色调显得捉摸不透,让人头晕目眩,呈现出格外令人惊叹的画面效果。另一次,他用画笔将大海上的狂风骤雨演绎于画布之上。[4]
图11-6·《针峰岩与德艾维尔门 洞》(The Rock Needle and the Porte d’Aval),1885年
从莫泊桑的这些记录中可以见到莫奈在埃特莱塔写生的实况,以及作家对此的细微观察与感受。
如果将莫奈关于埃特莱塔主题并公之于世的油画写生作品做出一个大致的统计,有60余幅之多。可以将这些作品分成几个类型,便于更加清晰地分析。
第一类型是全境图,这是莫奈对于埃特莱塔断崖与海岸的总体把握,也是一种常规的构图,画家从海岸的一侧选择角度,表现整体的山崖与探向海面的拱门,或者将它称为象鼻山的象鼻。这正是莫奈所擅长的,他要用各种天气状况表现这一稳定的景观,从而试验他的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尽管他未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或为画家,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经验。这一主题所能见到的作品多达20幅以上。
莫奈采用了一些当午的光线,以表现白垩岩石的面貌,并将光照部分与阴影部分进行比照,获得强光之下的岩体色彩变化。1885年《针峰岩与德艾维尔门洞》(图11-6)和《海滩和阿蒙特悬崖》(图11-7),表现了中午时分的埃特莱塔和德艾维尔门洞。
图11-7·《海滩和阿蒙特悬崖》(The Beach and the Falaise d’Amont),1885年
图11-8·《曼内普特拱门,海水的反射》(The Manneport,Reflections of Water),1885年
1885年所作《曼内普特拱门,海水的反射》(图11-8),其标题表达了画家的创作用意,天光、薄雾、海水、崖壁融为一体,由于薄雾之中的阳光比较柔和,而海水的反射光映照在崖壁上,来自上方的阳光与海水的反光相中和,将崖壁的石纹凹凸消失了,使得崖壁变得平滑而温和。画家的笔触变得柔润,不再用点和直线,而是使用弧线。
1883《埃特莱塔,日出》(图11-9)与1885年《埃特莱塔,德艾维尔门洞》(Etretat,of d’Aval),表现日出和日落的景象,笔触使用横向短线,表现阳光下平静的海波,也表现背影中拱门崖壁。由于逆光的原因,崖壁的结构不再清晰,只是色彩的反射,以横线组合的笔触呈现崖体。水色,山崖与天色合为一体。
《雨中的埃特莱塔》(图11-10)则是一幅描绘雨景的海景画,一切都在雨帘的笼罩之下,斜雨轻风,如梦如幻,雨色增添了埃特莱塔海景的诗情画意。
《波涛汹涌的埃特莱塔海面》(图11-11)表现埃特莱塔在恶劣天气中的景观,以往多彩的崖壁变成了黑灰色,显得格外沉重。蓝绿色的海面也变得异常浑浊,波涛在翻滚,拍打着崖壁,也拍向海滩。画家在这幅作品里刻画了人物的细节,两位渔民立在海滩上,紧挨渔船,一位面向大海,但从背影可以感觉到他的凝视,似乎在担忧这种天气,或者出海未归的亲友。画面的左侧是他们的“卡洛格斯”船屋,距离海浪已经很近了,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隐隐的危机感。
图11-9·《埃特莱塔,日出》(Etretat,Sunset),1883年
图11-10·《雨中的埃特莱塔》(The Manneport,Etretat in the Rain),1886年
图11-11·《波涛汹涌的埃特莱塔海面》(Mer Agitée à Étretat),1883年
图11-12·《埃特莱塔的怒海》(Rough Sea at Etretat),1869年
《埃特莱塔的怒海》(图11-12)是一个夜景,风浪很大,海面被夜色笼罩,天海相接的尽头,隐约可见一艘帆船在行驶。一组游客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有的倾身关注,有的在私语,女士的衣裙被海风吹起。男士捂着头,似乎担心帽子。莫奈的早期,他的埃特莱塔海景还是侧重于表现天气并穿插情节,1885年之后的作品,专注于色彩。为了更加具体细致地进行探讨,并且走向局部的表现。
第二种类型是局部的刻画,莫奈对于大拱门伸入海面的局部有多幅作品,这种构图必须等到涨满潮水的时候,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883年《曼内普特拱门,埃特莱塔西部岩石》(图11-13),这是一幅多云天气逆光的写生作品,画家表达浪起波涌的海面,以及岩石在海水发射之中的色彩变化。这种表达在1885年《涨潮的曼内普特拱门》(图11-14)当中更加突出。这幅作品跟前者同一个角度,画架的安放地点也应该是同一位置。画家进行这种重复完全是在探讨色彩在海水的反射之下,所呈现的复杂关系。由于阳光的照射,海水碧绿,泛着白光,由于太阳的偏离,波光中闪烁着橙黄色。水色的反射能力是极强的,白垩岩受到海水的映照,每一条石纹的凹凸都表现出特定的光色。而波光起伏不定,所以,岩石上的光色也是变幻的。假若你观察过海水与岩石之间的关系,就会体察到这一点。莫奈试图将海水的色彩与光亮反映在岩石上,就像当年他的《印象·日出》那样,将太阳反映在海水中。海水这种巨大的反射体,会给它近邻的任何物体带来光线与色彩的影响,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变化。莫奈试图表达这种 变化。
所以,他采用了近似于点彩的笔触来刻画被海水映照着的岩石,每一笔都是有力度的,如果按照中国画的皴法来形容,如同高山坠石,笔触本身足以表现石头的质感,并显现色彩的丰富性。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海水对于岩石的反射效果,莫奈在1886年再一次来到这个写生的地点,画出了竖幅的《埃特莱塔近处的曼内普特拱门》(The Manneport,near Etretat),色彩较之以往的同题作品,笔触更加有力,色彩更加丰富,各种纯色的对比,将岩石与海水之间的复杂而融合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关于曼内普特拱门的这一组作品,从1883年到1886年之间,不断深化岩石经过海水反射的色彩表现。
图11-13·《曼内普特拱门,埃特莱塔西部岩石》(The Manneport,Rock Arch West of Etretat),1883年
图11-14·《涨潮的曼内普特拱门》(The Manneport at High Tide),1885年
崖壁拱门的局部刻画形成了一个系列,即拱门与针峰之间的关系表达。画家试图从这一特殊视角表现日光与海色,以及对于白垩岩奇观产生的色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