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月出》为代表的怀旧与伤感

2.《海边月出》为代表的怀旧与伤感

1822年的《海边月出》(图8-16),是弗里德里希经典的海景画之一,实际上是《海边修士》的一种转换,构思与艺术气氛完全是一致的。

这是受委托表现傍晚和深夜景色的两幅作品其中的一幅,说明弗里德里希已经作为这种抒情风格的画家而闻名。

如果说这是一幅海景画,倒不如定义为抒情画或抒情诗。近景是一组巨大且浑圆的礁石,礁石的最上方端坐着三位观海者,人物处于微侧的背影之中。光线已经十分昏暗了,他们的背影只能显示出一个轮廓,很多细节在这种轮廓中加以刻画。

图8-16·《海边月出》(Moonrise over the Sea)局部,1822年

先来看三个人物的关系,两个女子梳着发髻,背影能够显示出她们脖子与肩膀之间的线条以及修长的身材,左侧女子似乎更加年轻,她穿着一条红色长裙,让深色的上衣遮盖住大部分,仅仅露出的一抹红色,衬出她的年轻,想象出她姣好的面貌,眼前的景色让她动情。右边的女子将身体略略侧了过去,用左臂挽了她的身体,将手放在她的臂弯上,表达了一种关爱和情感的共鸣。

在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男女之间总是有所隔离的,但这种隔离在很多情况下,反倒增强了风景给予人的感染力。画面上的男士,头戴双角帽子,身体前倾,似乎在注视着帆船上的某个细节。他与女士的间隔并不大,也就是一个人的空间,表达出彼此之间所处的关系是亲密的,甚至是姐弟兄妹的家人。

眼前的海景月色的确是迷人的,月亮从云层中刚刚露出,将海面映照得波光粼粼,两艘帆船正在进入港口,船员们开始下帆。远航归帆的状态在人类的航海生活中,永远是一种期盼、思念、忧伤与温馨的情感符号,画家将傍晚与初月上空的气氛渲染得无比充分。画家在表达什么?是出海的家人等待亲人的回归吗?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从绘画标题上也可以看得出,这三位只是海边的赏月人。从女子眺望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她们完全陶醉于整个的月色与海景之中,视觉没有明确的指向。那位倾身的男士,过分地注视,似乎在关注船员降帆的场景。总之,读者会将三位观月者或者称为观海者视为一家人在海边的一种游历和观光,月与海成为作品的主题,人物的背影成为景色阅读的指引者。

然而,正如弗里德里希·冯·拉姆多尔所批评的那样,海景画是否被人物的某种情绪所掩盖,发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弗里德里希在1821年创作的同题油画《海边月出》与上述作品构思、构图、景物与情调完全一致,可视为姊妹篇,也可以看作一种主题的重复创作,这在绘画中并不鲜见。但这种重复是同一题材在创作过程中的调整与深入。尽管第一幅作品在尺寸上更大一些,也许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但第二幅作品更加成熟,艺术情调与海景月色的氛围也更加浓重。

对照两个作品,其中的关联与差异显而易见,月色与海面几乎是相同的,近景的礁石也同出一辙,礁石上出现的两个女子,左边身着红裙,右边深色衣裙,并将左手搭在同伴的肩上,她们面向海面与天空交织的远方。另外的两位男士站在更远的礁石上眺望,只是留下剪影。与另一幅画相比较,近处人物的逆光效果较弱,人物形体显得清晰,月色的气氛为此而淡化了。男女之间的空间关系拉大了,缺少了人物的凝聚力。1822年的《海边月出》极有可能是修改版。

奇塞利评论1822年作品认为:“在这里可以把岩石解释为信仰的象征,把上升的月亮看作再生的象征,但这幅画首先打动观赏者的是它那怀旧和冥想的气氛。认同画中的三个形象并不难,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亲身体验过那种跟优美的夕阳引发的敬畏相伴随的淡淡忧伤。”[9]

1822年再创作的《海边月出》中三个人物,我们对其认同感,还在于他们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达到这种共鸣和契合,仅仅是海边月出的自然现象与航海归帆的意境吗?还应该有其他的因素,正如上文所述,这是一个家庭的组合。弗里德里希的童年记忆以及整个家庭的遭遇,理应与他的创作主题相关联。画家是一位内敛而敏感的人,怀旧的情绪因此而更加浓重,他借助了背影、大海和月亮,抒发这种情怀。以至于形成自己特别的造型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