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海与月影
大海与月亮的意境,是蒙克刻意营造的另一个绘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画家试图表达一种宁静的世界。尽管画面呈现出大面积的海洋景观,但丝毫没有大海那种涛起浪涌,甚至不会出现缕缕的波纹,完全就是蔚蓝色的平镜。这样的镜面上总是倒映着一轮月亮。
在古希腊神话里,月神的名字叫塞勒涅,出生于一个海岛上。到了罗马时代成为更加广为人知的狄安娜,作为狩猎者而穿行于森林之中。塞勒涅的爱慕者是一位凡俗世界的美少年恩底弥翁,塞勒涅为了占有他的美貌,请求宙斯让恩底弥翁获得永生。然而赐予凡人永生是不可能的,于是这个请求变成了让恩底弥翁永远沉睡,西塞罗与心爱之人在沉睡中获得不完美的爱情。沉睡成为接近死亡的生命存在。
从蒙克的月光大海之中,让人们看到了这种美丽的沉眠。以油画《月光》(Moon Light)为例,这幅作品创作于1895年,描绘了海滨月夜的景色。当然,更早的一幅月光海景画《夏夜的神秘》(图17-7)创作于1892年,属同类题材的作品。画家开创性地构思了一个月亮造型符号,好似一个倒写的“惊叹号”。然而,更加相似于一个沉睡的美少年。
图17-7·《夏夜的神秘》(The Mystery of Summer Night),1892年
图17-8·《来自大海的女人》(The Lady from the Sea),1896年
《月光》之后,这个月夜的环境,这个特殊的明月倒影的符号就不间断出现于蒙克的一系列绘画当中。海平面所泛起的横向倒影拉长,人型的拟态就更加显著。蒙克从来不表现残月或新月的,他的月亮十分饱满,充斥着“恩底弥翁”式的青春气息。然而,这种气息深藏于安静与深邃的海。海岸的沙滩在蒙克的笔下永远是肉色的,温润如肌肤,近处的草坪,矗立着笔直的树木,所有的海景与月空都是从树林的缝隙中透露的。月神塞勒涅本来就是一位森林之神,她永远与月光相伴随。
人物从这个画面中出现了,首先是油画《来自大海的女人》(图17-8),这是画家1896年的作品,而且重复创作,一幅100 cm×314 cm的超长作品,将海面表达得十分宽阔。从海中爬行上岸的裸女是一位女神的姿态,似乎经历了漫长的旅行来到海滨,她疲惫、陌生并充满好奇。足部与海水相连,好似鱼尾,又与月光的倒影相连接,让人联想到月神的泅渡。岸边依然是矗立的树木。同年,蒙克又创作了同题的另一幅作品(96 cm×127 cm),作品的尺寸凸显了人物,女神的身姿是左向的(前一幅是右向的)。应该看作是画家在不同构图的尝试。
值得探讨的是女神与美人鱼之间的关系,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哲思与海》曾经分析过这种“人鱼”:
尽管14世纪古代法兰西史诗中记录的人鱼无疑是个少女,她身体的下半部分是蛇而不是鱼尾,但她的故事激励了很多诗人——其中包括歌德,把她(或者他/它)视为性生活的象征。[3]
《来自大海的女人》究竟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肯定还会有更加广泛的解读可能性。
蒙克一系列的《月光》(图17-9),都与年轻女性有关,基本的画面模式是女性的半身正面形象,身后的背景是蓝色且平静的海湾,那一轮月亮像符号一样出现在画面的显著位置,成为蒙克绘画的一个显著标志。更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所处的位置总是站在树林之中,海面依然是林中透露出来的风光。林木是否暗喻所谓月神之于森林的神话关系,这也许就是一个谜。
在蒙克的模式里,《夏夜》与《声音》(图17-10)的两幅作品,背景的海面上出现了游船,似乎打破了固有的宁静,画题所谓的“声音”(Voice),应该是游船的桨声,或者船上的喧嚣和马达声。由于蒙克画面的安静,任何夹带声响的形体都会凸显出来。实际上,他的《夏夜》还有一个标题“声音”(Voice),或许因为避免重复,做出更改。两个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背手而身体前倾,这个特别的姿态将身体缩成一个没有任何枝蔓的整体,与身后的月光形象呼应起来。与此同时,获得了一个倾听的神态。
在月色系列画作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生命的舞蹈》(图17-11)。男女舞伴的旋转与宁静的月光海面形成对比,蒙克所创造的这种特别的“宁静”图式,无论安置在哪里,立即就会发生效应。所以,这场舞会在视觉效果上并不能产生任何热闹的狂欢气氛,反而,会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忧伤和压抑,悲剧意识笼罩着画面。
实际上,画面的人物姿态与人物关系是精心构思与刻画的,不乏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细节。中心人物是正中的一对舞者,红与黑的搭配,女子红色的长裙在草地上分外醒目,裙摆将黑衣男人缠绕,以至于遮盖了整个足部。不能不联想到所谓“人鱼”的意象,正如歌德关于人鱼的诗文中阐述的人类远古的性崇拜[4],性爱成为生命之舞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对舞者的左右两旁,各自站立着一位女子,他们是性爱的失落者,黑衣女子神情里透着绝望,白衣女子洋溢着青春和追求。第二层的舞者有一对处于狂欢与陶醉状态,男子将女人搂紧,脸上泄露出猥亵的狞笑,暗示了性爱中另外的一面。第三层的人物是两对舞伴的旋转姿态与旁侧独立的女性旁观者。
图17-9·《月光》(Moon Light),1895年
图17-10·《声音》(Voice),1893年
图17-11·《生命的舞蹈》(Dance of Life),1900年
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其中的关联只有一个,性爱。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旁观者和失落者都是女性?是因为月神塞勒涅对于恩底弥翁的不懈追求吗?是生命繁衍的一种客观状态吗?还会有什么文化学的猜想?
月色与女性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存在的同时,另外一种情形便是男子作为主角的图式,以1892年创作的《悲哀》与1896年的《绝望》为代表的。前者描绘一位精神颓废、心怀不安的男子,斜着眼睛在躲避海面站桥上的一对情侣,似乎在讲述一个单相思或者失恋者的故事。后者的画面更加具有观念性,男子悲痛地在树下捂住自己的心口,而白衣女子沿着海滩飘然而去。画家刻意表现这种性别之间的分离,以及这种分离的客观性与致命的伤害。为什么总是将环境安置在海湾?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从美国当代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这部研究海洋文化与人类繁衍的著作里,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答案。作者认为,人类的性爱、繁衍与死亡的本源,与海洋有着原生的联系。当然,这一切都是与画家具体的生活环境相关,在无意识的作用下,蒙克创造了月光下海湾、栈桥以及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并呈现出他们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