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与新的发现

二、历史叙事与新的发现

绘画史的内容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所谓显形是指经典的绘画,那些在美术博物馆永久陈列和绘画史论中不断提及的作品,这是任何画史格外彰显的叙述。构成绘画史的基本线索和主流。在显形叙事当中,更多的是梳理,难有新的发现。

所谓隐形是指被绘画史忽略的,未经公开发布的绘画,正如中国当代文学史家所提出的“潜在写作”一样。很多画家都会有海量的作品与习作,而公开发布的作品总是有限,客观上为研究者提供了发现的可能。比如说马蒂斯,根据2023—2024年在北京—上海的展出《马蒂斯的马蒂斯》,可以见到画家一些未经出版的海岸写生,主要是他的手稿散页,其中有一组海贝的素描写生,此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一题材,他对于海洋生物的独体描绘直接关系画家晚年的海草剪纸。马蒂斯晚年的剪纸究竟是什么物体?那种圆润的枝丫状,似乎没有人去探讨,既然意味抽象,似乎更加不必要了。但我一直将这些剪纸的图案看作海草、海藻类的海洋生物。《马蒂斯的马蒂斯》展览的举办,证实了我的想法。在画展上看到了马蒂斯的《潟湖》(潟湖属于浅海)剪纸(纸上镂花)系列。马蒂斯的“潟湖”是单株或组合的海草。马蒂斯选择海藻的形态,一方面在于画家与海洋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这种海洋生物的圆润与多变,具有漂游感,十分适合剪刀与刻刀的运行,也适合马蒂斯自由的个性。本书将海生物纳入海洋绘画当中,从希腊瓶画、中世纪手绘插图到现代派艺术家,已成为传统,我将其视为海洋绘画的隐形表达。值得注意的是,马蒂斯的这些作品,都是他的亲友在2000年前后陆续捐赠给美术馆的,公开展出与印刷也是近些年的事情。所以,绘画史是活形态的,在隐形生长。绘画史不断地将其显形。

上文所述,中世纪一些知识读物的图解,航海地图的装饰,海洋与海生物的造型在史学家那里不断被呈现。将这些绘画图示填补中世纪海洋艺术的空白,归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绘画形态,或许也是隐形绘画史料的钩沉。

为什么会特别关注非主流的隐形绘画,原因在于门类史研究的不断细化,迫使作者去挖掘那些隐形的作品,分类越细,作品越趋于非主流。所以,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就会注意到画家的习作和手稿,注意到文化遗址的最新发现,注意到各种读物的手绘插图。甚至很多“画中画”的形象——很容易被主体形象所掩盖,这在提香等人的绘画中有所提及。

国内编写的西方绘画史和艺术史叙事,受到史料的局限和观念上的制约,对于一些艺术现象和画家往往存在误解。比如前述的巴洛克艺术,以往的艺术史常有负面的批评,对其艺术价值和贡献缺乏客观的肯定。从海洋题材的绘画上来看,巴洛克是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修饰风格成就了“海事”到“海景”的审美转换。洛兰以及之后的画家,创造出真正的海景画。

在中国的艺术圈里,公认凡·高(亦译“梵高”)平生就卖出了一幅画,而且是他的弟弟提奥的“美好圈套”。实际上,凡·高早期在海牙的画作,是他第一个创作高潮,画出了一批好的海景画,并且卖出了很多幅素描作品,大都有详细记录,当然价格十分低廉。在画廊正式出售的油画也并不止一幅。这在西方绘画史上已经认定,关于凡·高生前的绘画交易状况,早就有相关的翻译文章,但没有引起国内画界的注意,以至于误解持续至今。

马蒂斯有一幅著名的作品《奢华》,表现了维纳斯的出浴,是一幅看上去很奇异的作品。一些研究文章只是说明了造型与构图的一些技巧,并不能解释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奢华》是对古罗马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和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维纳斯之诞生》等经典作品的承接。维纳斯在欧洲美术史上成为一个传统符号,到了马蒂斯这里,他将维纳斯的出浴,演变为一个过程:维纳斯身边那位下蹲的侍女正在为女主人脱下了长袍,长袍已经褪到了脚下,身体完全暴露。这是《奢华》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画作正是衔接了古罗马与波提切利之间的空白,具备一种历史的纵向思考。

画作中的细节观察也是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比如在莫奈和马蒂斯描绘斯特莱塔海岸的作品里,发现了一种船屋,是根据废弃的渔船搭建的住所,在19世纪的诺曼底海岸常见,这种船型屋叫作卡洛格斯(Caloge)。在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有详细的描写,而且配有三幅插图。综合莫奈与马蒂斯的绘画,这种船屋有的是在船体上直接搭建房屋,有的是木板房顶,有的是草披屋顶,还有的将船体倒置,以船底作为屋顶,有的画作甚至描绘了建造过程。这种沿海的船屋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画家的写生,不经意中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象征主义画家夏凡纳的典型图式是海边高大优雅的女性,她们的身边,往往生长着一种植物,开着细碎的粉色小花。这是什么?查阅美术史的相关资料,似乎没有谁来解释这些细节。实际上,这是一种海边植物——柽柳。也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个角色,理解了柽柳,才能更好地解释夏凡纳的作品。

以上这些个人的感受与发现,在画史上没有找到类似的记载和具体的研究,或许这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许是人们的忽略,每一位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学术视角,艺术史因此才会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