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大海·克里米亚

2.普希金·大海·克里米亚

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对于整个俄罗斯艺术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包括了诗人与大海之间的关系。就普希金的个人生活而言,他置身于俄罗斯海洋地理的文化语境中,将自我体验的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等广阔的海域纳入了他的创作。在他的名篇《致大海》《青铜骑士》《瓦吉姆》《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长篇《页甫盖尼·奥涅金》之中,极力描绘海洋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诗性品质。对同时代及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界,包括更加广泛的文化艺术领域。艾瓦佐夫斯基极少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美学立场,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普希金的赞美,“普希金+大海”成为他的一个创作主题。

图10-17·《普希金告别大海》(Pushkin’s Farewell to the Black Sea),1877年

1877年的作品《普希金告别大海》(图10-17),是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的形象表达。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借助大海的情怀,讴歌自由,诅咒专制,同时提及欧洲历史上的拜伦和拿破仑。诗人对于后者怀有几分赞许,几分惋惜,几分嘲讽。这一切,与艾瓦佐夫斯基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画面上,普希金背倚礁石,面向大海,摘下他的礼帽,任凭海风吹拂。对应了《致大海》的首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图10-18·《普希金在古尔祖夫》(Pushkin in Gurzuf),1880年

艾瓦佐夫斯基另一幅关于普希金与大海的绘画作品是1887年绘制的《普希金在黑海岸边》,画面上,普希金侧身半躺在海边的岩石上,一手支撑身体,一手拿着礼帽,外套与手杖放在身边,姿态与神情十分放松,他凝视着海面,看潮起潮落。这幅画面的意境同样来自《致大海》,表达诗人另外的一种情绪,那种对于大海的依恋。

1880年,艾瓦佐夫斯基创作《普希金在古尔祖夫》(图10-18)。是画家对普希金的怀念之作,也是画家对故乡——克里米亚寄予的深情,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属于克里米亚。克里米亚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一个半岛,主要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鞑靼人所组成,古尔祖夫(Gurzuf)是克里米亚的一个市镇,著名的海滨疗养地。1812年,普希金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并创作了一些诗歌名篇,诸如《致大海》《高加索的俘虏》《海神》等。其中《海神》,艾瓦佐夫斯基曾经创作过同题的绘画作品。普希金在克里米亚的时候,习惯于独自来到海边的礁石上观赏大海。临海的山岭名曰阿尤达格山,整个山体形似一头熊探身到海中饮水,因此称之为“熊山”。在艾瓦佐夫斯基的画作中,普希金匍匐在一块巨大的礁石上,那一块礁石恰似一个熊头。海面笼罩在明澈的月光中,泛起白色波纹,一切都显得静谧与安详,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月色之中。这幅作品与三年前创作形成比较,《普希金告别大海》表现诗人的豪迈情怀,并以壮阔的海涛衬托诗人的浪漫气质。《普希金在古尔祖夫》选择了一个平静的月夜,以此表现普希金温情与柔弱的一面。

艾瓦佐夫斯基还创作过关于普希金与大海为主题的作品,构图与情调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思路是一致的。

1886年画家创作《普希金与伯爵夫人拉耶夫斯卡娅在古尔祖夫与帕泰尼特附近的海边》(Pushkin and Countess Raevskaya by the sea near Gurzuf and Partenit),描绘了普希金的一段浪漫史。伯爵夫人全名叶卡捷琳娜·拉耶夫斯卡娅,是普希金的朋友拉耶夫斯基将军的女儿,十二月党起义参加者叶尔莫洛夫将军的妻子。1912年拉耶夫斯基将军曾经带着女儿前往高加索,途中遇到正在病中的普希金,邀请他到克里米亚作客。于是,普希金在古尔祖夫度过一段他认为“最美好的时光”。普希金流放期间,与叶尔莫洛夫夫妇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拉耶夫斯卡娅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普希金前往送别,并为她写下了多首诗篇,其中包括著名的《寄西伯利亚》:“爱情和友谊将会穿过幽暗的铁门,向你们传送,一如我的自由的高歌传到你们苦役的洞中。沉重的枷锁将被打掉,牢狱会崩塌——而在门口,自由将欢欣地把你们拥抱,弟兄们把利剑交到你们手中。”艾瓦佐夫斯基作为御用画家,却在以绘画宣示自己的心志,渴望自由思想。

同年,艾瓦佐夫斯基创作《普希金与拉耶夫斯卡娅在古尔祖夫》(Pushkin and Raevskaya in Gurzuf),画面与《普希金与伯爵夫人拉耶夫斯卡娅在古尔祖夫与帕泰尼特附近的海边》构图基本一致,海面在左侧,海岸在右下,右上是远山。出现的三个人物也相同,普希金身穿深色礼服,浅色礼帽,持手杖,拉耶夫斯卡娅一袭白色长裙,与普希金并肩而行,后面的女子穿深色长裙,撑伞。三人在沙滩上漫步,拉耶夫斯卡娅距离海边更近一些,涌起的潮水几乎触及她的裙脚,而她却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海面。

1899年,垂暮之年的艾瓦佐夫斯基再一次创作普希金的题材,名为《日出时分,普希金在艾—彼得山巅》,画面表现普希金在朋友的陪伴下,策马在艾—彼得山巅驻足眺望日出的情景,普希金举手将礼帽摘下,一副恭敬的神情。他的坐骑是一匹白色的马,在山间显得十分醒目。极目远望之处是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画家以此表达一种蓬勃的朝气。艾—彼得山作为克里米亚的最高峰,是当地人心目中的圣山。

图10-19·《拿破仑在圣海伦纳》(Napoleon on Island of St.Helen),1897年

艾瓦佐夫斯基关于普希金题材的绘画作品,全部内容均为普希金与克里米亚的关系,与大海的关系,画家对于家乡的爱,借助普希金这位俄罗斯艺术的偶像,抒发心底最真挚的情感。

关于大海与名人之间的关系,艾瓦佐夫斯基在晚年还创作了《拿破仑在圣海伦纳》(图10-19),表达了对拿破仑英雄末路的复杂感情。画面将圣海伦纳这座海洋中的孤岛描绘得庄严而孤立,一身戎装的拿破仑身陷其中,在阴云的压抑与海浪的簇拥之下无计可施,一只海鹰在巨涛之间翱翔,表达出画家对于命运无助的呐喊。创作此画的时间,艾瓦佐夫斯基已经到了垂暮之年,画家借此抒怀,真是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