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的海洋图像
所谓的中世纪(The Middle Ages),在史学界大致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起,至17世纪中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为止。另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结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这一观点在中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和网络的百科中普遍采用。在中世纪,文学艺术无条件地为宗教服务,神学家主张永恒高于现世,认为美丽的形象会误导群众崇拜实体、漠视灵魂,因此艺术创作会刻意避免形象美,体现压抑人性的禁欲主义思想。而绘画的形式,重新回到装饰艺术,为教堂建筑而存在。在4—5世纪时期,教会在地下墓室绘画和集会场所的壁画中采用象征符号来代表基督,罗马及希腊文化与本土的文化结合,将原有对象征性的基督崇拜转为对实际圣物的崇拜。
宗教早期对于图像的排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绘画的发展。所以在整个中世纪,特别是在前期,即便是教堂的神像,也十分单调,甚至造型失准。这不仅是绘画内容的萎缩,也是绘画技术的退化。
如果这种造型不准确的神像成为绘画的主体或者唯一,风景画的存在就变成不可能,也包括海景画。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海洋元素的造型,在中世纪成为个别和孤立的现象。比如说,《约拿与巨鱼》这个题材,描绘先知约拿在鱼腹三天被吐出来的场景,预表耶稣复活,故事本身也纪念沉睡的圣徒必将重生。在中世纪的教堂和墓室里有相关的雕塑和壁画。
教堂里有关海洋历史的浮雕,代表作品是比萨大教堂里的舰队浮雕。比萨城(Pisa),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历史上是个海滨城市。比萨和热那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一场公开的战争——梅洛里亚岛海战。海战初发于1241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和比萨联军击败了热那亚水军。1284年8月6日。在意大利中北部梅洛里亚岛爆发热那亚与比萨海战。热那亚投入107艘大桡战船,迎战比萨86艘大桡船组成的舰队,最终击败比萨海军。比萨大教堂钟楼的浮雕,刻画了两艘比萨舰队的船只。之后诞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海战作品。
总体而论,中世纪未能出现大规模的海洋艺术,在宗教规则的抑制下,海洋图像出现在一些狭小的文本之中,比如手抄本的插图,世界地图和海图,纪念性刺绣挂毯当中的历史场景。当然,这些图像的产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