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调的追求:阿尔贝·马尔凯

三 灰色调的追求:阿尔贝·马尔凯

阿尔贝·马尔凯的故乡是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他15岁来到巴黎求学,投奔导师莫罗门下,与马蒂斯、卡莫安、芒更、卢奥等人同窗,组成莫罗画室小组,这是野兽主义的起点。

马尔凯与马蒂斯获得了艺术观的共鸣,所以马尔凯自我评价:马蒂斯和我从1898年起就开始从事人们不久之后称为野兽派的绘画工作了。那个时期,他与马蒂斯同住一楼,一起画画。1911年的摩洛哥之游,就是两个人结伴而行。

他们之间确有艺术的共同之处,比如喜欢粗线条的勾勒轮廓,以此获得物体的分量感,喜欢平涂的色调,强调概括性。但是他们的风格也有差异。马尔凯试图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对野兽派的色彩观不以为然,相反,马尔凯喜欢使用中间色彩,以灰色作为绘画的主调。由此,马蒂斯曾经揶揄道:“马尔凯的画采用灰色,这是因为他没有钱买颜料,特别是镉红、镉黄等镉系的颜色。”

马尔凯的绘画题材十分丰富,海景画是他的一个重要倾向。所以拥有一个“水岸风景画家”的美称。他喜欢画塞纳河以及海滨风光,画面永远是一个温馨的海湾、沙滩、浴场和临海的阳台与窗户,正是马蒂斯所谓的“安乐椅”的享受。

必须指明的是,马尔凯与马蒂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画作里可以清楚地看得到。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是“窗户(阳台)+大海”的模式。这种构图在马蒂斯整个海景画当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特别的构图在马尔凯的海景画当中同样频繁出现,这在于两位画友之间的交流与切磋,或者是不自觉中的相互影响。

1924年夏天,马尔凯画过多幅这样的构图,包括《阅读的阿尔伯特·马凯特·雷丁夫人》(图15-41):夫人在阳台上阅读,百叶门敞开着,将人物框定在一个画面中。阳台的栏杆与百叶门之间形成第二层画面,即户外的绿树红瓦,和一个半月形的海湾。室内、阳台(作为室内与户外的过渡空间)、户外的海景,形成画面明显的三个层次与空间,人喜欢在这样随意的空间转换中:蜗居室内,户外活动,或者选择阳台的过渡空间。海景作为户外空间的存在,具备视野的间隔和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将室内有限空间与户外海景的比照,是画面构成的基本视觉感受。

图15-41·《阅读的阿尔伯特·马凯特·雷丁夫人》(Madame Albert Marquet Reading),1924年

同年创作的《背光,阿尔杰》(图15-42),画的是左下角的裸女在伏案写作,阳台的玻璃门与百叶门敞开着,户外的海面与驳船近在咫尺。这幅作品能够体现画家那种灰调子的风格,此类型的作品比较遵循了传统绘画的一些东西。

还是同年,马尔凯创作了一幅有趣的作品,《镜子边的花束》(图15-43),画的是镜子前面的一束瓶花。尽管它并不是属于窗户海景系列,但完全可以将它纳入其中。因为画面的镜框发生了窗户边框的作用,将其中反射的内容框定在一定的空间内。其次,它所框定的内容恰恰是有关海洋的作品,表达一种画中画,镜中画的视觉效果。这种构思不仅联想到马蒂斯关于《舞蹈》系列“画中画”的表现。

图15-42·《背光,阿尔杰》(Back-Lighting,Alger),1924年

图15-43·《镜子边的花束》(Bouquet by the Mirror),1924年

《从阳台上观景》(View from a Balcony)作于1945年,这是典型的马蒂斯式的窗户海景画,通过盆花、百叶窗以及栏杆的隔离,构成景深效果,远处的海面只是一抹。左边是一扇内开的玻璃门窗,反射出室内外的镜像。晚年的画家开始喜欢观察这样视觉的细节。1933年《橱窗里的木偶》(A Puppet in the Window)近景是窗台上的一个金发娃娃的木偶,窗户大开,窗外的景色是一片绿树、金色的沙滩以及帐篷、遮阳伞和游人,远处是蔚蓝的大海与帆船。

1904至1907年,马尔凯在诺曼底海滩以明亮的色彩描绘了大量的海景画。以1906年《菲坎的海滨》(图15-44)为例,菲坎是法国的一个海滨和港口,作品表现两个水兵的背影和侧影,远望着沙滩和海面,临海的绿色山峦映着近处的一面红旗,气氛显得明朗开阔,隐隐的一点忧伤。

图15-44·《菲坎的海滨》(The Beach at Fécamp),1906年

图15-45·《圣特罗佩斯的拉庞奇港》(The Port of La Ponche,Saint-Tropez),1905年

这个时期的作品,与马蒂斯十分相近,共同的特征在于将物体的轮廓线加粗,甚至用黑色进行勾勒,而后填色,填色与线条之间形成的混合色作为物体的明暗体积关系,画面感觉清晰而厚重。《菲坎的海滨》属于这种技法。1909年他画的《维苏威火山》(Vesuvius)等作品都是同出一辙。

1904年至1932年,马尔凯从欧洲、非洲和亚洲沿海旅行,一路体验海滨生活,写生,探求世界各地海岸线的不同景观和民风习俗。与此同时,马尔凯运用完全相反的一种画法,干脆放弃轮廓线,直接用平涂的色彩拼接,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描绘阳光下的物体,特别是建筑物,它们所形成强烈的明暗关系,就会使得绘画对象的体面关系表达得相当充分,平涂的方式获得了一种明快的呈现。比如1905年的《圣特罗佩斯的拉庞奇港》(图15-45)就是这种表现方式的典型。画家根据不同的景观,采取了差异性的画法,也属于不断地艺术尝试。又例,1923年的《西迪—布—赛德的景观》(图15-46)表现海边白色的古典建筑,那种中午时分的强光,往往是晃人眼睛,使得物体间的轮廓消失,这种视觉感受表达得十分 准确。

图15-46·《西迪—布—赛德的景观》(View of Sidi-Bou-Said),1923年

图15-47·《霍夫勒港》(The Port of Honfleur),1911年

马尔凯对于线条的使用,无非三种情况,一是粗线,以《霍夫勒港》(图15-47)为例;二是细线;三是无线。其中,细线的描绘是他的主流,因此,他的画风总体上看,在野兽派的画家当中,还是偏于优雅的。比如1918年《奥龙的沙滩》,《西迪—布—塞德的景观》,画家多次来到法国在大西洋最美丽的岛上写生,留下了许多类似风格的作品,以细线勾描为主,近景留白且虚化,很有东方绘画的韵味。

【注释】

[1]多纳泰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

[2][法]亨利·马蒂斯,《画家笔记》,钱琮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3][法]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4][法]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5][法]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6][法]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7]转引自紫都、苏德喜,《马蒂斯生平与作品鉴赏》,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8]转引自紫都、苏德喜,《马蒂斯生平与作品鉴赏》,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