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设计风格:费利克斯·瓦洛顿
费利克斯·瓦洛顿是纳比派的瑞士裔画家,被称之为图形艺术家,因为他擅长图像设计与木刻艺术,后印象派平涂技法成为他的绘画习惯,其中隐含着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韵味,他的海景画独具特色。
瓦洛顿在瑞士洛桑的一个传统资产阶级和新教家庭中长大。1882年前往巴黎的朱利安学院学习,并对图形艺术——光刻和其他印刷方法大感兴趣。与艺术家和版画家查尔斯·莫林成为朋友,随之结识了纳比派的成员,并加入其中。与纳比派不同的是,瓦洛顿利用他的木刻,参与了一些激进的政治活动。
1899年《埃斯莱塔的七月十四日》(图16-46)反映了画家的政治情怀。尽管是一幅海景画,又是在遥远的埃斯莱塔海滨,几位渔民还是凝神遥望远方的海面,沉浸在法国大革命的回忆之中。7月14日作为法国的革命纪念日,在巴黎,人们在庆祝和狂欢。远处的悬崖拱门,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被攻陷的巴士底狱。
图16-46·《埃斯莱塔的七月十四日》(The Fourteenth of July at Etretat),1899年
瓦洛顿作为一名图像设计家,更多的作品表现海洋本体的美好,这是海景画最为精彩之处。比如《白沙滩》(图16-47),画家吸纳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手法,以高耸的崖壁和宽阔的海面衬托出白沙滩的悠长与空旷。
1918年《优雅的日落,橘色和紫罗兰的天空》(图16-48)虽然是一幅油画,但充分借鉴了套色木刻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逆光中的剪影,镶嵌出绿色的海面和紫红色的云天。
图16-47·《白沙滩》(The White Beach)
图16-48·《优雅的日落,橘色和紫罗兰的天空》(Sunset at Grace,Orange and Violet Sky),1918年
图16-49·《涨潮》(The Rising Tide),1913年
《涨潮》(图16-49)作于1913年,是一幅海岸色彩的集合,设计感与绘画性并存,画家喜欢紫色、墨绿与橘黄色的交替,属于高更色彩的一种高度概括。但瓦洛顿摈弃了高更的土著情调,他喜欢在荒芜的海滩上点缀人物,凸显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瓦洛顿十分擅长表现海洋中的浴女,也许考虑到作品的商品效果。其中不乏富有哲理的表达。
【注释】
[1]转引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9卷(下),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2]关于《死岛》6个版本的解释,参照健均《勃克林用画作疗愈生命的终点》,载《世界博览》杂志2023年第1期。作者曾亲自到世界各地收藏勃克林作品的博物馆,观看过《死岛》3个版本的原作。
[3]《圣经》中的美女子,曾经被王尔德改编为戏剧《莎乐美》(Salome),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
[4]转引自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10卷(上),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